双汇国际以前所未有的高价,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及猪肉生 产商史密斯菲尔德食品,金额约71亿美元,其中支付现金47亿美元(约289亿元人民币),并承担后者债务约24亿美元(约147亿元人民币)。其子公司 双汇集团的总资产才200亿元,年肉类总产量300万吨,销售额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每年进出口贸易额在1亿美元左右。
这是典型的溢价收购,双汇将背上重债。
收购市场的溢价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产品信誉,以及收购者不计成本的国企性质。双汇曾经爆发的瘦肉精事件,沉重打击了公司猪肉产品的信誉。在考虑收购价格时,双汇的信誉折价与对方的质量誉价,成为天平两边沉甸甸的砝码。黄浦江上漂浮的死猪越多,产品质量丑闻越多,在境外的收购价也就越高。一旦中企出境收购,国际收购市场就兴奋莫名,找到一个肯出大钱的冤大头并不容易。
收购技术、品牌、资源可以理解,为何要收购生猪和猪肉生产商,要知道国内的生猪饲养农户现在嗷嗷待哺。
数量最多的农民无法解决中国生猪饲养的难题,小农经济式的饲养模式决定了成本高而收益低,无法实行严格的标准化流程,不能与工业化生产的猪肉相 提并论。数据显示,中国三分之一的养猪场仍属小规模,且供应链缺乏投资。另据路透社记者报道,进口猪肉比本土猪肉便宜,此次被收购的美国猪企史密斯菲尔德 食品表示,由于美国玉米市场的变化,该公司养猪成本为每千克1.37美元,而在中国则是每千克2.1美元以上。从饲料到种猪,都依赖他人。
小农经济不仅劣化中国的猪肉质量,也在消灭中国的本土猪。
一方面,我国农业公司以工厂指导农户家养为主,利润低得惊人,不能保证农户按照标准饲养,上市公司雏鹰牧业被怀疑财务造假,通过加盟的方式缓解崩得快要断裂的现金流。而此前雨润曾被曝光在辽宁、安徽等地大量圈地,骗取政府补贴。
为了追求产量,中国本土的特色鸡、特色猪几近灭绝。5月27日,《瞭望东方周刊》刊文《猪种有危机?》,称因受外来猪种冲击,我国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
日本进口牛肉,但同时精养神户牛,成为高品质牛肉的代名词。我国本土肉灭绝,外来肉主导,农村户养的肉难以保证质量。
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猪,也就是约4.76亿头在中国,有如此之多的猪,中国仍然不是猪肉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