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新投资养猪场,到底多大规模才是适宜规模?不同的养殖规模,养殖户又怎样解决面临的环保问题?3月14日,在增城举办的“阳春三月齐聚首,共探未来养猪路”养猪论坛上,100多位养猪老板与嘉宾就未来珠三角地区养猪业发展形势进行了激烈讨论。本次论坛由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诺华动物保健(中国)主办,东莞喜牧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协办。
对于新建猪场规模多大少才合适,现场的听众则有不同意见,不少人依然希望建300-500头母猪的猪场。而与会的众多专家和企业老板认为,需要从成本、管理、风险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猪场规模。
从效益成本的角度来看,东莞特威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汉良认为未来建几百头母猪的猪场并不划算。由于现在新的猪场所在地越来越偏远,势必在修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成本,而2000头和300头母猪所需的基础成本是差不多的,养得越多成本分摊下来就越少。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黄毓茂则根据温氏多年来发展管理的经验总结,以前环保压力不大的时候,温氏的猪场一般从管理考虑,以每年出栏5万到7万头猪苗的规模合适,一个人的能力管理这么多就能保证高效率。“但是现在找一块合适的地非常不容易,比如刚好在北方找到一块地,就是一万头母猪的规模,那肯定得要下来,然后只能分成两个单场来管理。”
博罗宏基良种畜禽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崇南自嘲是猪场“搬迁得最多的人”。他建议养猪户搬迁后新建猪场切忌盲目扩张,有多大的地做多大的事,养猪是一个实打实的行业。建完猪场之后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后续资金,玉米、豆粕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钱,一旦资金断链,会产生严重问题。
而且“养猪也不可能指望贷款,即使借的到,你也借不起,利息太高。不要指望银行会雪中送炭,它只会落井下石”。
他并不认同现在的大资本养猪动辄几十万头规模的做法,他以当年在台湾养猪的亲身经历为例,当时台湾的各种饲料厂,大企业等养猪非常普遍,他自己的种猪都是向这些厂家买,可现在已经反过来他们要找他买种猪。因为这些大企业养猪的可持续性太差,只有像他这样的私人养猪才能做好,像他、他弟弟、他侄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养猪之中,这样才能养好猪。
根据目前中国的土地、环保等条件,他认为养殖户将养猪规模控制在1000头母猪以内比较合理。
叶汉良说,在现有环境下,中国的猪场要做成百年企业是很困难的。目前各地对猪场环保没有一个统一而实质的标准,猪场随时可能因环保问题被套上“非法”、“违法”的身份。环保问题也始终是“叶汉良们”担心的第一问题。
“如果让我的猪场搬迁,我宁愿不再养猪”叶汉良直言。他分析,他的整个养猪团队如果要办新猪场,起码要存栏2000头母猪以上才有意义。
在他看来,如此大规模的新猪场很难在现有条件下解决环保问题。他举例称广西农牧有一个猪场,用猪场的污水处理后灌溉甘蔗田,甘蔗田还取得了增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被农业部门列为综合配套项目的模版。结果却被环保部门指责该行为是“偷排污水,是污染地下水”。叶汉良称,自己养猪最大的困惑是现在环保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他呼吁,统一环保标准是政府现在迫切要做的。
黄毓茂也认为,“中国的很多法律堪称全世界最严厉的,但还是应该结合实际才好。”
结合当前实际,叶汉良认为如果要新建2000头以上母猪的猪场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大家要转变解决污染的思路,不能再处理污水,而是要管理污水,把它和有机肥结合起来,处理需要成本,而管理才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