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养猪网消息:经历过此次事件之后,万隆给双汇更为明确的发展定位:继续坚持把主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在发展主业、做大主业的同时,发展相关产业,纵向做好产业链,横向做好相关产业。“这样做有利于食品安全发展与竞争。”万隆说。
5月8日,恰逢周日,双汇集团办公楼里许多员工依然坚守岗位。此刻,距离3?15瘦肉精事件发生已近60天。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11年5月8日,全国共有166个地区的执法部门对“瘦肉精”进行了专项检查,双汇产品未检出“瘦肉精”。截至同日,双汇集团共计收到抽检、送检检验报告784份,其中生猪6份,猪肉22份,肉制品756份,共计51个地区,22个工厂,结果全部合格,均未检出“瘦肉精”。
尽管抽检合格,市场迅速回暖,一切都在朝着有利的趋势发展,但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消费信心,危机仍然笼罩着这个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
多空争夺,“56元”保卫战
双汇发展(61.85,-0.93,-1.48%)自复牌至今,上演了一幕幕惊险的多空争夺战。
3月16日停牌之前,双汇发展收盘报于77.94元。4月19日,双汇发展在历经一个多月的停牌自查后,正式复牌。
复牌之后,双汇发展上演了激烈的多空争夺战。两个跌停后,4月21日,双汇发展开盘下跌6.56%,之后其跌幅加速放大,最低下探至58.2元,但随即被大资金拉起。
从3月15日到4月2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连续4个交易日披露双汇的交易信息,卖出量最多的席位均为机构。仅以披露的数据计算,4个交易日内机构就累计卖出了14.84亿元,该阶段的总成交量为41.5亿元。
然而,与此同时,认可双汇价值的多方,则持续买进。从双汇3月15日第一次跌停开始,就一直有机构和游资买入该股票。以3月15日至4月21日4个交易日的披露数据计算,其间有超过13.1亿元资金买入双汇,除去两个机构席位少量的“T+0”,净买入资金超过12.3亿元。其中,深圳一家证券营业部曾累计买入3.01亿元,成为抄底最大的一个席位,据称,这是一个游资集中的著名营业部,从这一点来看,明显有游资大举杀入博反弹。
5月4日,之前一直在56元现金选择权价格之上“坚守”的双汇发展终于不敌大势,两市大跌的同时也引发双汇发展股价直线下跌,盘中一度跌破56元,后虽震荡回升,但收盘价仍报收于56.22元,距离56元“近在咫尺”。
5月5日,双汇发展盘中再次跌破56元,之后有所回升,报收于57.56元,涨2.38%;5月6日,依托于食品加工板块走势活跃,双汇发展涨4.07%。
自瘦肉精事件曝光以来,双汇发展股价遭到重挫,从之前的85元左右的平台直线坠落,至57元附近才有所企稳,公司市值缩水超过170亿元,同时,换手率超过了今年前三个月的总和,显示机构纷纷撤离。
在双汇发展的股价多空争夺中,尤以56元价位――要约收购价为关键点。去年12月10日,在公布整体上市方案的同时,双汇发展也公布其实际控制人变更的消息。
根据公告,由双汇员工投资设立的境外公司兴泰集团,持有双汇国际30.23%的股份,为最大单一股东。而其关联公司运昌,则持有双汇国际6%的股权。同时,通过“投票权”的设计,兴泰成为双汇国际的实际控制人,并最终成为双汇发展的实际控制人。
当时拟定的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56元,比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公告前3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53.38元/股溢价4.91%。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双汇股价跌破56元,投资者可以选择以这一价格,把股票卖给双汇管理层。同理,双汇管理层须对近150亿市值的流通股进行现金收购。
不少机构发布研究报告称,继续看好该行业龙头。而记者发现,目前一些机构仍然给予双汇发展“推荐”评级。相当一部分分析师认为,长期看好一只股票不能只盯着一次性减值损失,双汇发展一旦跌破56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介入时机,但同时表示,此时介入仍需审时度势,适度把握。
开放工厂,内控专业化
瘦肉精事件之后,双汇做出了一系列工作:实施生猪屠宰“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从源头上确保100%安全;引入独立监督机构,建立产品安全第三方检测机制;加快发展养殖业,进一步完善双汇产业链;原辅料进厂批批检查,建立索赔机制;成立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强化监管等。无疑,这些举措都是围绕筑高食品安全墙进行。
4月底,双汇集团启动又一项围绕食品安全的一项措施――“2011?消费者走进双汇”大型体验营销活动。其目的一方面让广大消费者与双汇集团零距离接触,让更多的消费者到双汇集团生产现场看到一个真实的双汇,恢复消费信心;另一方面,也是打开了由消费者监督双汇食品安全的大门。
4月24日,首批来自郑州、安阳、漯河等地区的300名消费者,参观了双汇集团屠宰生产线、分割生产线、高温生产线、低温生产线、物流公司、双汇连锁店等。
双汇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杜俊甫介绍,双汇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立足于发展现代肉类工业,立足于创造百年双汇,立足于打造千亿企业的目标,双汇将一如既往地把“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高于一切”作为经营宗旨,全方位进行系统控制,筑高筑牢防火墙,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
“双汇集团生产车间全部依据国际认证标准设计,围绕车间设计搭建参观走廊,参观走廊与生产车间严格分离,既保障了生产的安全进行又对外开放了生产现场。”来自安阳的某张姓消费者这样评价。
据悉,此次“2011?消费者走进双汇” 大型体验营销活动启动仪式也是双汇集团邀请更多消费者近距离了解双汇的开始,双汇集团每年都会邀请数万消费者参观生产车间。像双汇这样公开透明自己的生产过程,定期邀请消费者参观生产现场,在中国肉类行业中并不多见。
开放工厂,是双汇内控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
双汇内部目前的最明显变化是,内控体系更趋严苛,员工思想的食品安全意识更为深刻。据称,双汇正在将公司内部的垂直管理进一步专业化。第三方检测机构中检集团已经对双汇进行了全员培训,对质量内控体系的审查和完善,以及更为深度的介入,正在进行中。
事实上,强化内控,不仅仅是对瘦肉精事件的反思,更是双汇从500亿到1000亿的必经之路。
“双汇今后的发展还会继续坚持把主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在发展主业、做大主业的同时,发展相关产业,纵向做好产业链,横向做好相关产业,这样有利于食品安全发展与竞争。”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给予双汇的发展以更为明确的定位。
市场回暖,行业拐点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双汇产品遭遇了下架、退货等,产品销售遭遇空前危机。不过,到目前为止,回暖迹象已经十分明显。
4月21日,双汇发展公告显示,全国各地产品已陆续上架销售,销售规模逐步提高。截至公告前,日回收货款9000多万元,已恢复至2011年3月份上半月平均日回收货款的72%。
而记者5月8日从双汇集团获悉,截至目前,已经有166个地区公布了抽检结果,显示双汇产品安全。
“尽管产品检测出来的是合格的,但是此次事件对双汇的品牌也是一次重创。我们集团管理层对此高度重视,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目前产品在全国的一些商场超市陆续恢复上架,现在产品上架恢复在九成以上,对于未来的市场前景,管理层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杜俊甫表示。
事实上,由瘦肉精事件而始,行业或将出现拐点
“二十多年来,做为行业龙头,在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双汇实际上做出了两件事。其一,改传统的热鲜肉为冷鲜肉的生产经营,引领中国肉类工业调整结构,开创了冷鲜肉类品牌,改变了传统的沿街设摊卖肉的做法。其二,由瘦肉精事件而始,双汇实施了瘦肉精头头检验,打破了现行的3%到10%抽检比例,再次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标准。”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不过,双汇的头头检标准,眼下并未得到推广。“一头猪的利润只有50元左右,很难有财力投入购买动辄数百万元的检测设备。”分析人士认为,“头头检的成本太高,一般的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承受不起。”
不过,尽管如此,由此或可引发中国肉制品行业的加速整合。
据悉,商务部此前已宣布在未来两三年中将现有的2.2万家生猪企业减少一半以上。此次事件必将加速国家对落后屠宰产能的淘汰,行业份额将加速向龙头企业集中。对于上游养殖行业,政府有望进一步推进大中型生猪养殖场的推广,降低散养及小规模猪场比例,从源头严控食品安全。大规模的养殖场有利于防疫和疾病控制,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的可控性。
与此同时,“瘦肉精事件”还引起了国家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作了重要批示,未来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将更为严格。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瘦肉精事件”显然将加速产业整合,加速上游养殖和下游屠宰走向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