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粪多得不知道往哪倒。”2007年,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的生猪养殖户杨生观在收获生猪给他带来滚滚财富的同时却如此烦恼。让人更痛心的是,由于村里散养户众多,大家不注意猪粪的综合利用,乱堆乱放猪粪给农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周边群众的意见很大。
如今,竹林村里的养殖户建起了完善的雨污分离设施、沼气池、干粪堆积池等治污设施。走进村里,几乎闻不到猪粪的气味,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与此同时,凤桥镇陈良村陈良汇的57亩土地上,已聚集了村里近20户生猪养殖户,一排排整齐的猪舍正拔地而起,他们都是在镇、村干部的鼓励和引导下,拆除原先的农业生产用房后迁入这里的。
“竹林村、陈良村仅仅是个缩影,目前,浙江嘉兴市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均配套了相应的治污设施,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更注重养殖场的布局规划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嘉兴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生猪养殖污染日益凸显的现状,嘉兴市从 2008年开始实施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行动,目前,已全面完成了5208家生猪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共建设沼气池19.39万立方米,沼液池24.52万立方米,干粪池5.33万立方米,建设雨污分离设施30.31万米。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河道水质明显好转,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在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过程中,嘉兴市的生猪产业是如何实现转型发展的呢?坚持生态优先和科技进步相结合是关键。针对全市畜禽养殖量大、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嘉兴市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行动,在建设各种畜禽粪便处理设施的同时,结合全市“两新”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和禁养区内“关、停、转、迁”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压缩生猪养殖总量,嘉兴市共有1731家养殖场(户)停养、退养,其中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593家。目前,嘉兴市生猪存栏共254.79万头,较2007年末下降了9.94%,有效控制了生猪养殖总量。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生态、高效、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和推广运用。2007年,嘉兴市从省外引进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先后在桐乡、南湖、平湖、海盐等地试点应用,范围涉及200多家养殖户。目前,该技术在桐乡、南湖等地的推广应用已取得一定实效。
坚持政策扶持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是一项重要措施。嘉兴市通过落实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生猪)保险、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补助等扶持政策,进一步推进了生猪产业的发展。仅标准化建设项目一项,嘉兴市从2007年以来已有36个规模养殖场被列入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累计投资6524万元,其中申请获得中央投资2100万元,全市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得到提升。我市还依法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保障了全市畜产品安全。
嘉兴市还积极引导养殖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注重农牧结合,发展种养一体化的立体生态模式,同时,拆除原有违法生产用房,分步骤、有计划地搬进符合产业发展的畜牧小区发展养殖。目前,我市正在起草制定《嘉兴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拟对撤村进区的养殖户给予相应的补助,各地将根据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补助政策,鼓励散户入小区发展。据悉,南湖区先行试点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累计已开工建设畜牧小区5个,集聚散养农户6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