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据市物价局价格检测中心抽样调查显示,近日全市猪肉市场开始回暖,生猪收购价止跌回升,我市各大集贸市场上的猪肉批发价及零售价,均比 4月中旬以前上涨了 10%左右。
●近期猪价及其肉价走高,只是恢复性上涨,生猪市场行情仍未走出低谷,广大散养户应理性对待涨跌,提高生猪养殖的抗风险能力。
●当前我市生猪价格基本处于触底稳定阶段,猪肉价格出现飞涨的可能性非常小。此外,肉价上涨也是国家实施“储备肉活畜储备”项目后,出现的市场效应。
●为了保护养猪农民利益,国家有关方面日前发布五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能力,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平稳发展。目的在于让养猪户有利可图,让消费者享受实惠。
“一公斤猪肉卖 11元至 12元的行情,刚持续了一个多月,现在又卖到了 14元。”这是记者 4月 26日从我市较大的生猪集散地——岐山县五丈原镇高店街集贸市场上了解到的最新信息。据市物价局价格检测中心抽样调查显示,近日由于全市猪肉市场开始回暖,生猪收购价止跌回升,并呈现出弱势稳定趋势。
生猪价回升
“一个月前,毛猪的最高收购价一公斤卖不到 7元钱,我多亏没有卖,现在价格往上涨了些,我才卖了两头猪。”五丈原镇南星村村民张根福 4月 2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眼下 100公斤以上的毛猪收购价,每公斤卖到了9元,最低也下不了 8元,我卖的这两头猪与一个月前的价格相比,总共要多卖 400多元。”
“近期我市猪肉市场回暖迹象明显,这对消除广大养殖户的恐慌心理,稳定当前生猪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市物价部门同志表示。
毛猪收购价止跌回升,那么仔猪价有没有上扬?高店街生猪交易市场上的经纪人任信向记者说:“ 20多天前是卖猪娃的人比买猪娃的人多,一只猪娃只卖七八十元钱却卖不动,现在毛猪收购价和肉价上涨,一只猪娃的卖价也上涨到 170至 180元之间,但买猪娃的人比前一阵更多,这种买涨不买落,肥猪价一高就一窝蜂补栏,一看不赚钱就退市的现象,都不是理智的市场行为,也是引发生猪市场忽热忽冷,卖价时高时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市物价部门市场监测,随着生猪收购价的回升,我市各大集贸市场上的猪肉批发价及零售价,均比 4月中旬以前上涨了 10%左右。记者注意到,目前农村市场上的猪肉零售价为每公斤 13元至 14元多,县城及市区市场上的猪肉卖价每公斤在 14元到 16元左右。生猪收购价为什么回升?“物以稀为贵,‘水涨船高’是商品价格变化的自然规律,这次猪肉价回升,自然与生猪收购价的上扬有直接关系。”业内人士向记者说,近两个多月来,我市生猪收购及肉品价格持续跌落,而玉米等饲料价格却坚挺走高,这使得众多养猪户处在赔钱的境地。在前期养猪不赚钱的严峻形势下,许多养殖户生怕亏得更惨,纷纷将存栏猪低价抛售,生猪存栏数量普遍减少,加上受猪肉需求逐渐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产销压力相应减轻,使生猪收购价出现了上扬。
养猪仍赔本生猪价回升了,农民养猪还亏损吗?回答是肯定的。记者了解到,毛猪收购价已经连跌十几周,从养猪成本来讲,猪粮比 6: 1是盈亏临界点,通俗说就是 6斤玉米的价格等于 1斤猪肉的价格。但是,现在 1斤毛猪的收购价格是 4元到 4.5元,而每斤玉米的卖价为 0.95元,这样算下来养猪还是不划算。正如业界人士所言,近期猪价及其肉价走高,只是恢复性上涨,但就养猪成本而言,目前的生猪收购价与养猪人的效益预期仍有一定距离。
今年春节过后,我市生猪市场行情犹如断崖瀑布一般,价格一路狂跌,每公斤卖价由2月份以前的 10元至 11元,降到 6元至 7元,这让养猪人叫苦不迭。其实,作为一线养猪的人很明白,疫病依旧是困扰养猪业的主要问题。由于疫病影响,养殖户恐慌心理加重,提前出栏,短期内导致生猪供给量增加,这也是年初以后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面对目前市场出现的转机,我市经济分析人士认为,经过前期一些养殖户低价抛售生猪后,各地生猪存栏数量普遍减少,生猪销售压力有所缓解,这为生猪市场调整恢复创造了良好环境。“说实话,当前的毛猪收购价还没有涨到能让养猪人赚钱的价位。”陈仓区钓渭镇养猪专业户闫财向记者说:“我最近卖了 5头猪,收入 4500多元,本钱还没卖够哩。”
当记者问到“毛猪收购价涨到多少才算合适”的问题时,闫财说,他们村现在圈里有可出栏猪的人不少,现在一看收购价上涨了,便打算等着猪价再升高一些再卖。为啥?就是因为1斤毛猪卖不到 6元钱,如果卖不到这个价的话,养猪肯定赔本。他说如果单价能卖到 7元时,一头 100公斤以上的猪才能赚 200元左右。
采访中,也有一些养猪户向记者说,从目前生猪行情来看,普通养猪户在不出现病死猪的情况下,每头猪的亏损额在 100元至 150元不等。“生猪市场迷雾重重,让养猪人看不清方向。”养猪人如是说。在扶风县常年从事生猪及成品肉贩运的刘先生向记者说,现在猪肉从出栏到餐桌要经过经纪、交易、屠宰、批发、配送、零售等多个环节,当猪价出现下跌时,亏损的是养殖环节,而对搞贸易流通的人来说,念的是“高进高出,低进低出”的生意经,不赚钱是不会干的。“与养猪散户有别的是,那些部分规模化养殖企业能享受代储补贴、税收优惠、以奖代补等政策性补贴,即使猪价下跌,还有最后一道深加工环节赚取利润,赔钱的可能性很小。”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市生猪市场的行情还未能走出低谷,亏损面仍然较大,广大散养户应理性对待涨跌,谨慎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市场预期,适时调整猪群结构,提高生猪养殖的抗风险能力。
肉价难飞涨猪肉下跌,最终受损的是养猪的农民。近期生猪收购及其肉品价格回升后,许多农民又从“猪”的身上看到了赚钱的一缕曙光。但对众多的消费者来讲,无疑又有了“肉价会不会飞涨”的担心。“猪少肉贵,猪多肉贱。”那么,肉价会不会再出现飞涨的情况呢?“适当上涨是有可能的,但出现飞涨的可能性非常小。”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受散养户及小型养殖企业逐渐退出、消费旺季到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市生猪市场价格在前期低谷价的基础上出现了恢复性上扬,而并非是在高肉价的基础上涨价,这也是国家在采取一系列调控政策,并在规模化养殖企业及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实施“储备肉活畜储备”项目后,出现的市场效应。
另外,根据往年的经验,到了每年 4月份,猪价总要出现规律性上涨,而近期又有不少养殖户放弃养猪,按照生猪一般养殖 4个月左右就可出栏计算,到了下半年,预计猪肉价格应该还会迎来一次窄幅上升。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当前我市生猪价格基本处于触底稳定阶段,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依然偏高,这为稳定生猪生产奠定了基础,后市肉价飞涨的因素不多。
农业、畜牧业作为国之根本,担负着保障民生的重任,容不得出现大的起伏。也正是为了保护养猪农民利益,国家有关方面于前不久发布了五项措施,即稳定生猪生产能力、加强生猪疫病防控、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推广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和加强生猪信息监测预警和调控。就上述措施的出台,我市物价部门同志向记者解释说,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稳定生猪生产能力、加强生猪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两项,前者可以保证下半年的生猪供给,后者可以提高生猪市场信息的充分性,以利于该行业对生猪存栏量和母猪存栏量的自发调节。正如业界人士所言 :“目的就是让养猪人有利可图,让消费者享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