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猪网 > 养猪新闻 > 谁是猪价下跌的“推手”

谁是猪价下跌的“推手”

发布时间:2010-04-22  来源:四川日报
摘要:李云代理着一个品牌的饲料,他告诉记者,原来每天要卖1000公斤饲料,现在最多卖400公斤。饲料的需求量大幅减少,社区里养殖户养的猪也相应减少了。

       一问散养户:
       “板子”该不该打在他们身上?
       明知道要涨,但不知到底什么时候涨,成为散户绕不开的心结。
       蒲江县寿安镇松华社区农民李云家,是松华社区散户养猪的 “晴雨表”。
       李云代理着一个品牌的饲料,他告诉记者,原来每天要卖1000公斤饲料,现在最多卖400公斤。饲料的需求量大幅减少,社区里养殖户养的猪也相应减少了。
       但这并不影响养殖户们参与讨论的热情。3月24日,聚在李云家门口院坝里的农户们对生猪价格讨论得热火朝天。李云自己也养猪,但按现在的价格计算,他每养一头猪要亏损100多元,因此即将出生的小猪成了他的隐忧。同一社区的张中贵则很轻松,他家的四五十头猪已经出清了。
       李云们的选择是否证明了颇为流行的观点——散户抗风险的能力太差,只能追涨杀跌,造成供求一次次的失衡?
       明知道未来猪价要涨,但不知到底什么时候涨,成为散户绕不开的心结。李云说,不是我们不想为价格回暖做好准备,实在是没有能力,也不敢去准备。
       松华社区支部书记周开福告诉记者,事实上村里的散户也分为两种,像李云这样的散户是自繁自养,还有一部分散户自己并不养母猪。后者退出市场可以退得干干净净,而前者由于母猪的投入较高,不得不硬着头皮撑下去,客观上为保持供给的稳定出了一份力。
       不过,散户的从众心理对波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省委农工委产业处处长周学礼称,今年的生猪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诱因是沿海一些地区发生的疫情,不少养殖者为规避风险,提前出栏生猪,散户的从众心理更是将“提前”行为放大。
       点评: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教授: 将生猪价格恶性波动的“板子”打在散户身上,可能并没有打准。一方面,散户的自身条件决定了他们的选择确有现实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商品猪的市场供给上,散户到底占多重的分量?对价格波动到底有多大的推力?应该有精确的数据说话。
       二问规模化养殖:
       加剧波动还是减少波动?
       如果前后端环节没有跟上,规模养殖户的波动必然给价格造成更剧烈的冲击。
       周开叔不仅被社区寄予厚望,在全省的生猪养殖中,这样的大户也被寄予希望。
       像周开叔这样的大户,通常被认为能在生猪价格下滑中经受住冲击,换言之,他们最有可能顶住“暂时”的亏损,保持生产能力不削弱,而这对于保证接下来的生猪供给,防止价格暴涨意义重大。
       周开叔们能否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他给记者算了算账,一头100公斤重的三元杂交商品猪,如果扣去饲料、人工等成本,每头猪亏损将近200元,“每个月亏4万多,根本承受不起”。
       周开叔的生猪养殖规模或许还不算大,规模再大一些的养猪场是否能承受这样的亏损,保持生产稳定?新都新彘猪业有限公司的生猪年出栏量超过10万头,总经理孙林告诉记者,目前生猪存栏数从3万多头减少到了1万多头,母猪也从原有的1000头减少到了现在的400多头。
       “母猪需要18个月的生长周期,宰杀母猪将为下一轮暴涨种下祸根。”孙林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但今年前3个月过百万元的亏损让他无能为力。
规模越大,亏损可能越多,相应减少的数量也就可能越多,郭晓鸣因此提醒,如果生猪产业的前后端环节没有跟上,规模养殖户成规模的波动,必然将给价格造成更剧烈的冲击。
       点评:
       省委农工委产业处处长周学礼:养猪应该防止规模偏好,超出适度的规模反而会为异常波动推波助澜。同时,应该区别对待商品猪的规模化养殖和种猪的规模化养殖,后者更应该得到稳定。
       三问外省猪:
       它们是四川猪价下跌的“元凶”?
       据统计,今年一二月从棋盘关入川的生猪不过5万多头。
       李云把记者领进他家的猪舍,几头大肥猪安静地躺在圈里,一动不动。
       让李云为难的不仅是母猪,还有这些已经到了出栏时间的肥猪。如果现在卖,价格太低,划不来,他想再等等,但又不可能一直喂下去。

 

       “都是外省的猪把市场整烂了”,一些养殖户将矛头指向从北方调入的生猪。
       屠宰加工企业对从省外调进的生猪的确情有独钟,位于寿安镇的成都佳享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国华坦言,今年本地的猪是越养越肥,宰这样的猪直接削弱了屠宰加工企业的利润。而由于北方的饲料成本相对较低,即使加上运输成本,北方的生猪也不会比本地猪贵,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瘦肉率高。
       记者随后走访了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负责人并不认同外省生猪冲击本地猪价这一说法。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来看,四川是生猪价格的高地,吸引外省生猪入川不奇怪,但数量毕竟有限,据统计,今年一二月从棋盘关入川的生猪不过5万多头,往年全年也仅在100万头左右,“这与四川庞大的生猪出栏量相比,冲击力能有多大?”
       该负责人提醒,今年国家在一二月集中向市场投放猪肉,加上春节后进入鲜肉消费的淡季,需求减少,猪价下跌的这两个主因不应被忽略。
       点评:
       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负责人: 尽管从目前来看,外省猪对本地猪的冲击不大,但竞争的信号已非常清晰,在生猪整体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竞争力将尤为重要。
       四问上下游环节:
       谁来分担养殖风险?
       生猪养殖的前后环节都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到底该如何破解猪价恶性波动的难题?
       孙林的态度代表了不少养殖户的心声。他认为,生猪产业的环节非常多,但猪价波动的风险基本都由养殖户承担了,如果风险能够在各个环节中得到分担,养殖户就不会出现一些无奈的极端行为,从而造成猪价的波动。
       生猪养殖的上下游环节能否分担养殖风险?
       首先看饲料。相关数据显示,饲料价格与猪价波动多数时候不同步,近来猪价下跌,饲料价格不降反升,业内人士认为,饲料价格更多的是与更上游的玉米等作物的价格有关,四川不是玉米主产省,饲料企业也是受制于人。
       再看屠宰环节。养殖户多向记者抱怨,与自身相比屠宰场是“旱涝保收”,但记者采访到的屠宰场负责人却向记者大倒苦水——成都宏晔屠宰厂负责人田成军说,现在每宰一头猪就要亏10多元钱。
       记者向省商务厅求证,市场运行调节处负责人称,如是代宰,自然旱涝保收,如是进行宰后销售生鲜猪肉,猪价下滑对其也影响不大,相关数据显示,肉价较猪价相对坚挺,肉价降幅低于猪价降幅。如果宰后进行分割加工,由于分割出来的皮、肥膘等不能卖钱,则可能出现亏损。
       加工环节能不能分担风险?杨国华说,行情好的时候,农民不愿把猪卖给企业,行情差的时候,又都涌过来,企业消化不了。
       生猪养殖的前后环节都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周学礼认为,加工环节是最有可能分担风险的环节,但由于四川的生猪加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通过精深加工,对猪皮,内脏等进行充分利用,提高附加值,生猪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相应也会大大增强。
       点评:
       省委农工委产业处处长周学礼:分担风险的核心是建立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否则只能流于空谈。

       省委农工委产业处处长周学礼:养猪应该防止规模偏好,超出适度的规模反而会为异常波动推波助澜。同时,应该区别对待商品猪的规模化养殖和种猪的规模化养殖,后者更应该得到稳定。
       三问外省猪:
       它们是四川猪价下跌的“元凶”?
       据统计,今年一二月从棋盘关入川的生猪不过5万多头。
       李云把记者领进他家的猪舍,几头大肥猪安静地躺在圈里,一动不动。
       让李云为难的不仅是母猪,还有这些已经到了出栏时间的肥猪。如果现在卖,价格太低,划不来,他想再等等,但又不可能一直喂下去。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

推广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