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猪网 > 养猪新闻 > 如何跳出“猪无半年贵”怪圈

如何跳出“猪无半年贵”怪圈

发布时间:2010-04-08  来源: 青年报
摘要:2009年底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已连续12周下跌,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养殖户可能因亏本而大幅减少生产规模,这将给肉价蒙上不稳定因素。有关专家担心随后会出现2007年的肉价大幅反弹,拉高消费价格指数。

  2009年底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已连续12周下跌,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养殖户可能因亏本而大幅减少生产规模,这将给肉价蒙上不稳定因素。有关专家担心随后会出现2007年的肉价大幅反弹,拉高消费价格指数。

  据农业部监测,3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9.85元,比前一周下降2.3%;猪肉平均价格每公斤16.98元,比前一周下降1.9%。目前活猪和猪肉价格已分别连续下降12周和11周,降幅分别为19.7%和12.5%。低迷的猪肉价格不仅让养猪户面临严重亏损,更会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如何走出“猪无半年贵”的怪圈,值得研究。

  近3年时间里,肉价几起几落,正应了经济学里的“蛛网现象”。 所谓“蛛网现象”,通俗地讲,是指农产品从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时间,这段周期里,在信息不够对称、市场主体不尽合格等综合因素下,经常会出现价格大幅涨跌。这可以较好地解释“猪无半年贵”现象。行情好时,猪农争相补栏,使得供应量迅速增加,从而导致肉价下跌,随之而来的是一定时间的亏损。此后,大量母猪被淘汰,生猪供应量下降,导致肉价上涨。如此涨跌起落,周期性往复,不仅让养猪户小赚大赔,更让消费者心里没底,让调控方徒呼奈何。

  “猪无半年贵”在生猪生产中的往复呈现,让我们必须关注生猪生产经营中的具体形式,即农村以家庭为单元、只养几十头或上百头猪的农户,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我国生猪供应的主力军。农民在生猪生产经营中信息不对称、数量未形成规模、技术不先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生猪生产经营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经营效率低下的弊端。

  由此可见,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生猪生产经营的方式,替代一家一户小农式生产经营方式,其市场主体的优势明显。进而言之,规模并非效益的惟一条件,不讲求发展质量的规模,不会带来好收成。因此,构建效益+质量+规模的生产经营模式,将成为生猪生产经营应当追求和达到的目标。同时,笔者建议适时推出生猪期货交易,建立套期保值机制,实施“先卖后养”、完善收储制度等具体策略,才有望跳出“猪无半年贵”的怪圈。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

推广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