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4岁的王燕琴在下西号乡沙地村的养殖小区里可是有名的养猪的女能手。仅2009年,她家猪饲养量就达到了256头,出栏140头,纯收入5.3万元,家庭纯收入达到了8.2万元,人均2.2万元。
早在90年代,王燕琴就在自家后院跟着别人学养猪,但传统的放养、散养和粗放模式养猪生长慢,出栏周期长,且产量低,利润也少。经过细致的算帐和慎重的思考,她觉得发展规模养猪业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2008年初,王燕琴投资了10万元,在沙地村养殖小区修建了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的养猪场。当年,她先养了70头猪,出栏45头,纯收入1.9万元。有发展才有收获,路是开辟了,还得想着进一步去拓宽和延伸,在尝到了养猪的甜头后,她更加注重科技投入,不断探索市场潜力,扩大养殖规模,将养殖业做大做强。2009年,她的养猪场猪舍内全部运用了保温板等材料,并以猪粪为沼气主要原料。她深知,改良品种是养猪成功的关键。光养商品猪效益不高且容易脱节,必须自繁自育。但由于本地猪种具有食量大,生长慢,瘦肉率低,抗病力差等劣势,经过再三的调查,分析比较,她不惜血本引进长白母猪2头,杜洛克公猪1头,淘汰了所有劣种产品猪,实现了品种的优化。目前,她养的17头母猪全部是良种瘦肉型,基本上都是长白母猪和杜洛克杂交品种,这大大提高了养猪的效益。她还通过试验对比,熟练掌握了科学的配料技术,经她配料喂养的仔猪瘦肉率高、品质好、抗病力强、食量少,长速可达0.9公斤/天。
她一直注重学习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对疾病的预防。猪场消毒做到:冲洗、消毒、再冲洗、石灰糊面,步步扣紧,从不马虎;仔猪出生采取“三剪、二抹、一补针”,三剪即剪脐、剪尾、剪牙,二抹即抹嘴、抹身,一补针即补血针,环环紧扣,一丝不苟;在养育过程中,坚持按期注射五种防疫预苗,从不打折扣。她从2004年开始养猪到现在,基本上做到了无兽医进场,无死猪出场,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也保证了生猪的正常生长。现在她已经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养殖生猪以预防为主、以治疗为辅的新路子,今年她决定再扩大养殖规模,在养殖区内新建一座母猪舍,使饲养量达到450只,争取把养猪这项产业逐步推向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
在她的牵头带动下,目前 ,沙地村养殖小区已有15户养殖户入住,养殖小区共养猪1358口,养羊296只。使养殖小区真正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