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记者跟随嘉陵区大同乡超果院村“第一书记”罗志来到该村“轻松猪场”看到,硕大的圈舍里养殖着数百头大肥猪,它们有的在吃食,有的在睡大觉,有的在追逐打闹。圈舍旁,自动料线塔正源源不断地将饲料输送到猪槽里。
“这就是我们村里打造的致富猪场,它不仅能为贫困户带来不菲的收入,还将壮大全村的集体经济。”超果院村党支部书记李尧均告诉记者,去年2月末,嘉陵区工商联合会工会主席罗志开始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他从区工商联了解到,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愿意提供猪源、技术、饲料,并负责育肥猪回收,由村民采取寄养模式自主管理。
在拿到这种寄养模式的详细资料后,罗志认真研读了好几天。“寄养的生猪约为40公斤,经过成熟的技术养殖3个月可以成长80至100公斤,按照天兆猪业提供的收益分配模式,猪每增长1公斤可以获得1.6元的管理费,计算下来平均每头猪的饲养管理费可达150元左右。”计算出这种寄养模式的丰厚收益后,罗志动起了引进天兆猪业的心思。
与村干部讨论后,在去年3月初召开的村民大会上,罗志向群众抛出了两种生猪寄养模式:将猪源、饲料分与所有农户,由农户散养,长大后分得的饲养管理费归各自所得;建规模养殖场集中养殖,由村民出资入股,聘请管理人员,分得的饲养管理费按股份分成。经过讨论,村民决定以第二种模式养殖。
今年3月29日,生猪饲养场破土动工。“当时,全村还未脱贫的25户贫困户用不等的贫困户周转金入股,共获得了猪场每年固定收益的十二分之一。与此同时,村里其他群众也带着各自筹得的资金共60万元购买了猪场的股份。”罗志告诉记者,大同乡政府为了支持村里的养殖计划,拨付了10万元入股,用于发展该村的集体经济,由于参与者众多,原本计划修建一次性存栏500头的猪舍扩大到了900头。
如何解决大规模饲养生猪可能会带来的环境影响?罗志在与该村农技员李元徽商量后,利用区农牧业局的技术,在猪舍旁建造了两口沼气池,将生猪的排泄物化解为沼液,并抽送到附近的高粱种植基地,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生猪排泄物的污染问题,又可以为附近的高粱基地提供足够的农家肥,可谓两全其美。
今年8月底,“轻松猪场”正式竣工。10月19日,第一批900头生猪搬进了“新家”,该村的唐玉秀、唐福均通过相应的技能培训成了生猪饲养员。
“虽然生猪饲养已经全面自动化,但不管是向自动料线塔加料,还是解决猪儿生病等问题都需要人手。”饲养员唐玉秀告诉记者,当初选聘生猪饲养员时还召开过股东大会,想要报名的人都可以写上自己的养殖能力、意愿工资前来应聘。最终,她和唐福均因为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养殖技术获得了股东的全票聘请。
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照料,这一批猪已经从40公斤成长到了100公斤左右,预计下个月即可出栏。“我用了5000元的贫困户周转金入股‘轻松猪场’,如果按3个月出栏一次计算,每年生猪至少可以出栏3次,去掉损失的,也有2500头左右。按每头约150元的饲养管理费计算,一年下来纯利润有20万元左右,由于我在贫困户中出资较多,每年可以得到1000元的分红。”贫困户邓军辉告诉记者,自从“轻松猪场”建成后,他隔几天就会到猪场来走一走,当看到猪儿长势良好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返程路上,罗志打开了连接着猪场监控的手机APP,上面清晰地记录着猪场里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一切。“现在,我们村上既有高粱基地,又有‘轻松猪场’,明年全村出列,保证没问题!”看着圈里一头头活蹦乱跳地生猪,罗志语气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