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前两年产能急剧调整,中国国内产能略显不足,导致国内猪价持续上涨,而需求旺季到来,助推猪价上行。尽管国际上猪肉也处需求旺季,但产能恢复及夏季仔猪成活率提高,导致国际上猪肉价格普降,欧盟因受到需求萎缩的打压,情况最为糟糕,多数国家猪肉价格下跌,仅有少数保持稳定,尽管交易活跃,需求有所增加。美国也不能幸免,目前正处亏损边缘。
而国内猪价自11月以来迎来一波上涨,导致内外价差扩大,且预期需求好转,因此导致进口增加。截止到10月份,中国进口猪肉总量达到59.9万吨,较上年增加29%,增幅十分明显。
因国内资源相对紧缺,而国内猪肉消费量相对偏大。从国家资源的角度出发,政府是鼓励进口猪肉的,以替代部分原料进口。且猪价过高,也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今年以来,政府加快了对进口猪肉许可的开放。丹麦,瑞典,爱尔兰,巴西相继加入到对中国猪肉出口行列。尽管今年以来,美国放慢了对中国的出口步伐,让欧盟占了鳌头(其中西班牙对中国增幅最为明显)。但高额出口利润,让美国加快了对中国瘦肉精检验证的申办,且史密斯菲尔德的猪肉正源源不断运往中国。
且随着进口猪肉增多,猪肉进口口岸开设也随之增加,但就内陆港口,今年已经开设了郑州,漯河,苏州三个口岸,导致进口肉类口岸开设增加到45个。
按照关贸总协定规定,保护15年到期,目前国内养猪水平和养殖效率依然偏低。而一旦国门全部放开,因内外养殖成本差距过大,国内生猪养殖是否会重蹈大豆的覆辙。当然适度进口有利于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和消费均占全球一半左右,即使美国和欧盟产量全部出口到中国,也无法满足中国需求。而截止到目前,只有相对少数的国家获得了中国猪肉出口许可,况且大部分得满足国内需求,加上通关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整体单从数量上来看,进口增加是趋势,但相对是缓慢的,且难以达到数量上的优势,给中国养猪业进步留下了一定时间和空间。
近年来,大型企业在降低成本上做出了较大表率,温氏和牧原均在成本控制做的比较优秀,生猪养殖成本控制在6-6.5元/斤。随着专业化和公司加农户模式的推进,国内养殖成本也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且国外冲击也将带来挑战,迫使企业降低成本,因此,短期内,进口猪肉冲击尽管让人担忧,但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