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三年里,关于互联网的话题几乎席卷了社会的360行。一向被认为传统行业的养猪业也一时间风行电商、自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词汇。就连一般养猪人也似乎觉得三句话不提到互联网概念,就被时代淘汰了。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养猪业转型升级的迫切,人们希望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行业生产水平,乃至理顺生产关系。但是嘴上热闹之后,真正脚踏实地做出可行性产品的却不多,急于表态、急于拥抱互联网,反而置身于尴尬境地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那么,畜牧业真的到了不惜破斧沉舟接入互联网的时刻了么?
飞蛾扑火般的“触网”趋势
在互联网风潮中,动作最为声势浩大的当属大型畜牧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企业占据资金和资源优势,任性出手。比如雏鹰农牧于2014年涉足互联网,除了布 局电商平台以外,还别出心裁打出一张“电子竞技业务”的牌。正当行业为这离养殖主业十万八千里的投资感到困惑时,雏鹰农牧称可以借助网游的平台,发展粉丝 经济。
据悉,雏鹰农牧旗下的电竞俱乐部OMG的老板正是董事长侯建芳之子侯阁亭。在近期发布的2014年年报中,雏鹰农牧更是透露了将 互联网提升到生猪养殖相同战略高度的发展意向,而在同一年,雏鹰农牧的电商平台——微客得还没有产品推出,亏损了217万元。开局不利却追加投资的举动, 代表了行业大鳄的互联网决心。
无独有偶,原本专注于生产农用中小功率发动机的上市企业——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也投身农业互联网 化的浪潮,甘之如饴,在江淮动力4月23日的公告中,该公司宣称准备把公司名变更为“江苏农华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届时公司证券简称也将由原来的 “江淮动力”改为“智慧农业”。
而这步棋在2014年就开始部署,去年9月,江淮动力收购了以农业信息化见长的上海农易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60%的股份,同时双方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农业物联网公司。结合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就让一个传统的工业企业要转型做农业“互联网+”,这种急迫感里有着 奋不顾身的味道。
除了大企业以外,在农资产品的流通渠道商里,也涌起了互联网骚动。以广东为例,兽药经销商十之八九都有微信公众号,推 送当地猪价、疫情、技术等,但是目前来看质量并不高,缺乏生产原创内容的能力,同质化严重,推广以单向灌输为主,没有跟用户形成良性互动。“就像行业展 会,人家去了我们也不能缺席,人家有公众号,我们也不能落后,反正争取露脸机会呗。”一位经销商坦言自己并不了解所谓“互联网+”,但能挣几声吆喝也值 了。
从“风口”回到行业原点
正如暴发户不知道怎么支配自己急剧膨胀的财富,骤然被互联网裹挟的畜牧业在“触网”时难免急功近利,为互联网而互联网,演出一些闹剧。
农产品电商算是最早搭上互联网列车的,但据记者观察多数商家并没有着眼于把产品的品质优化、规格标准化,以满足“用户价值是核心”的互联网原则。只是在电商平台赌咒发誓自己的产品有多好,换来为数可怜的交易量。
甚至有地方政府把农特产电商当作政绩工程,凑双十一等节日的热闹,然后靠水军刷出骇人数据,一停止幕后操作,网店顿时门可罗雀。大食品网创始人韦三水认 为目前农业进行“互联网+”合作时往往有一些误区,就是认为搭建一个网站或设立一个公众号就是进行了互联网转型。于是农业互联网就成了脱离产品实际的花架 子,各种水果、牛奶搭上一些名人、事件获得一时的追捧,但消费者的兴奋感一消退,产品马上变成昨日黄花——并没营造出正常的、可持续的消费。
“我们尝试过组织养猪人集中采购饲料兽药,再一起组团销售肉猪,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就可以简单完成,计划看起来很美好但总是做不起来,”一位试图用互联 网技术打通产业链的行业人向记者感慨,他认为关键阻碍可能就是行业内的信任关系太薄弱,“养殖户对传统供应商就不够信任,又对互联网技术的陌生,再就是有 不少害群之马做了错误的‘互联网+’示范。”
从产业的发展现实看,虽然规模化发展迅猛,却仍摆脱不了目前行业集中度不够高、机械化欠 缺,养猪业对人力依赖过大的困境。“理想上,农牧行业恨不得马上拥抱互联网,然而工业化程度都还没达到,谈互联网无疑是步子迈得太大了。”上述分析人士提 出,互联网是有效的工具,但畜牧业需要的更多的是工业化思维,以提高畜牧业的机械水平、标准化和可复制性。
当然,目前也有一些自成体系 的大型畜牧企业开始了他们的“互联网+”之路,并通过行动展示了各自对“互联网+”的不同理解,比如新希望致力于成为平台技术提供商,为产业链运营商提供 一个商机发现平台,撮合交易,获取数据——打造“农业领域的开放式安卓系统”;而大北农就通过猪管网、农信商城、农富宝、农富贷等一系列产品应用构成一个 闭环生态系统,类似于“农业领域的苹果系统”。两大模式都被行业瞩目,但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还是取决于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跟得上养殖者的需求,否 则的话,酷炫的农业“互联网+”也只会变成烧钱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