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条件下统计出来的数据是否还具有含金量?其参考价值又有多少?莫非政府已经参透其内涵,因此每年国民经济统计年报都不计能繁母猪数量,因为它经不起计算。
3、猪周期是否存在? 据行业分析师多方探源,发现“猪周期”三个字合在一起形成术语并流行是在2009年,网友切莫把“猪周期”与“养猪周期”混淆,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当年,因高热病爆发,猪价历经最高峰到最低谷的剧烈变化,引发行业对猪价的大讨论,并随之有好事之人开始对2009年后的猪价开始预测。对于猪价预测,许多自封行业大牛之人创建了不少理论,最著名的莫过于猪周期,但小编翻遍Google百度,也找不到“猪周期”究竟是谁发明的。 三年一个猪周期的说话得到许多人的拥傍,但行业中对“猪周期”持对立意见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质疑吹捧猪周期误导了养殖户的经营策略,导致不少养殖户在猪价低迷时期遭受更大的损失。猪周期的风行,少不了好事之人的吹捧,也少不了无知媒体的愚昧围观。理论,往往是在反复的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猪周期,恐怕只能是分析师口中的术语和白纸之上的三个汉字。 4、中国人到底要吃多少肉? 2014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食物消费量目标,"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而根据2013年中国产畜禽肉8373万吨算,人均吃肉近60公斤。这意味着,人均肉类消费量需下降一半。根据公开报道,2011年美国人均消费肉类约136公斤(大部分是牛肉),中国人为59公斤,与之相去甚远。而同在亚洲的日本人人均消费肉类29公斤,韩国人均消费肉类37公斤,中国人又大为领先。 到底多少肉才合理?计算的标准又是什么?以营养膳食平衡为标准,还是以人最大吃肉量为标准? 如果以营养膳食平衡为标准,那么中国很多肉生产出来都是多余的。如果以人最大吃肉量为标准,又还远远不够,很多偏远地区甚至还吃不上肉,甚至连茶叶蛋都买不起。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又有谁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口?最基本的数据都难以统计清楚,肉类需求量就更难以计算了。如此看来,中国内类需求量就是个迷,那市场供需该以什么为参考,以市场价格?或许,“肉贱伤农、肉贵伤民”将会无限循环下去。(猪e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