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周春芳,他砍下一节竹子,说要给记者展示一个奇妙的东西。
周春芳:你猜猜这里面是什么东西?
记者:这里面感觉有水,这么重。竹子里面按理说不是空的吗?怎么这么多水,我都听到里面的声音了。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呢?
打开之后,一阵酒香飘来,原来这密封的竹节里装的居然是酒!
周春芳:(这个酒)跟毛竹一起生长一年了。
记者:这个酒在里面已经一年了?
周春芳告诉记者,酒随着竹子一起生长一年以上就会带有竹子的芳香。一棵竹子,最多只能有三节竹节装酒,否则会影响竹子生长。
记者:那这个是怎么进去的呢?灌进去的?
周春芳:我用工具种进去的。
至于怎么把酒种到密封的竹子里,周春芳说这是个秘密。
周春芳是当地有名的聪明人,自己发明了这种竹筒酒,还把一家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可让周春芳头疼的事也来了,除了来农家乐吃饭的人,自己的竹筒怎么才能走出小县城,卖到更远的地方呢?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叫潘东明的人,他的难题迎刃而解。
于此同时,158公里外,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一个叫徐斌的人也在迫切等待潘东明的帮助。徐斌要卖出去的不是酒,而是一种特别的猪。
金华两头乌,因其头颈部和臀部为黑色,其他均为白色而得名,有“中华熊猫猪”的美誉,是浙江省的优良猪种。两头乌的腿部做成的金华火腿被誉为上品。然而由于两头乌生长周期较长,价格较高,除了腿部做成金华火腿,其他部位的肉很难销售出去,导致当地人不愿养殖,数量急剧减少。
徐斌:比较尴尬的境地,很多农民可以把非常好的两头乌养好,但销售渠道销售不出去,价格体系上不来。
两头乌销售成了难题,卖不上价钱,而徐斌偏在这个时候投入全部家当养殖两头乌,不仅如此,他还要把市场定价40元一斤的两头乌卖到50元以上!要实现这个计划,徐斌知道,必须要借助潘东明的力量。
潘东明到底是谁?他究竟有何能耐?而潘东明做的事情远不止如此,他甚至改变了一个县的经济面貌。故事,还要从他放弃百万年薪说起。
上海,一座从来不缺少传奇的城市。
1999年大学毕业后,潘东明来到这里,十年时间,他从一个普通职员打拼到一个拥有两千员工的企业的副总,年薪百万。可就在2010年的一天,他和老板喝了一杯咖啡之后,命运发生了颠覆性的逆转。
潘东明:跟我的老大说,我想离开上海,他说也可能5-10年时间,我们公司是绝对是上市的。他说你在公司里呆得什么位置你很清楚,意味着我当时回去,等于是一无所有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潘东明放弃一切离开上海呢?
2010年的冬天,在距离上海435公里外的浙江省遂昌县城,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副总潘东明在寒风中向路人发着传单,反复告诉大家一个名字:电子商务。
1995年,美国西雅图,一家名为亚马逊的公司成立,此后一场商业革命拉开帷幕,这场商业革命的主角叫电子商务。如今,在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鼎立,新贵崛起,而早在5年之前,潘东明就敏锐地发现了当时电子商务涉猎极少的地方,那就是中国农村。
潘东明:当农业再加上电商,这两个关键词碰在一起的时候,我就隐约感觉这个事情是应该为我们家乡或者说我们边远落后地区带来一些可想象性的东西。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九山一水的典型山城,因地处偏僻,交通不利,经济水平一直处于浙江省的中下游。潘东明离开上海,回到遂昌,就是要用电子商务这个时代利器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潘东明:工业化时代没有机会,信息化时代我们不能再不去把握一些机会,如果我们又失去机会,我们就二次落后了。
回到遂昌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潘东明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协会,以免费培训的方式向当地人宣传电子商务,鼓励他们自己开网店,把自家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出去。想卖竹筒酒的周春芳就是其中一个。
周春芳:我现在比如一个月两三百桶的话,可能有三分之二通过电子商务寄出去。
周春芳自己开了网店,他的竹筒酒卖到了上海,北京,黑龙江。潘东明觉得,自己的培训见了效益,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出现。
潘东明:配送问题、仓储问题、物流问题、保险问题等等,就有些事情,就是单独农民或单独网上都是干不了的,不能光只教人家理念,理念不能解决吃饭问题。
最后,潘东明决定,自己组建公司,创立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去解决问题。
潘东明:我的解决方案是形成一个升级版的公共服务中心,把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掉。盈利模式没想好,但是做事情,做哪些事情想好了。
从数据分析到质量把关,从包装策划到对外推广,从渠道对接到物流仓储等等,都是潘东明的电子商务公司要做的事情,简单的说,就是帮助农民把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出去。而这个公司最初的启动资金,是十几个朋友凑出的47万元。
潘东明:一万块钱不嫌少,10万20万也不嫌多,很多人甚至说我出个2万,但是不要跟我老婆说,这是我的私房钱,这样的人都有。就是说大家尽量均匀一点出,把公益的协会再升级一版,变公共服务的感觉,这某种程度上也考验了我们的人性,我现在理事会关系非常好,因为那批人都是愿意为初心去付出成本的那批人。
记者:你当时出了多少?
潘君跃:我当时还是大股东了,我出了10万。
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茶水间就是潘东明公司最初的所在地,短短4年,从这个茶水间走出来的潘东明,做的事情,几乎轰动了整个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可传奇的开始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也让一直团结的股东内部产生巨大矛盾。
潘君跃:我们几个创始人我们在那的时候,他的桌子拍得很响,不喜欢走。我们好几个副总哭着走出去。后来我们又回来。
记者:哭着走出去。
潘君跃:对啊。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他叫包根基,人们称呼他为老包,因为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老包出了名,电视机前有太多的人眼馋他烧出的那道精彩的腌笃鲜。
除了看叶鞘找冬笋的看家本领,老包最大的骄傲就是自家承包的山每年出产最棒的冬笋。
包根基村民:这脚下一趟,就挖到了,反正笋就是这点好,小的、大的吃的都是一样的,这个笋的质量方面都是一样的。它不会讲小的笋好吃,大的笋不好吃,它不会这样子的。
老包觉得,地里的冬笋不分大小都能卖钱,可到了潘东明这里,却行不通。
在这个分拣中心,当地村民挖出的冬笋集中到这里,进行一场严格的筛选。
骆凤琴:这一筐是低于200,不符合标准的,这一筐是200-400g的,这一筐是400-600g的档次。在这个有破损,这还有重量不达标,没有200克。
记者:就算重量达标,有这么一点破损咱们都不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