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浙江嘉兴海宁市一亩池塘增收5000元

发布时间:2014-11-05  来源:新农网
摘要:正是秋收时节,在周王庙镇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池塘里,公司负责人苏晓逸正和工人们下网捞虾,一派繁忙的景象。片片池塘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池塘里只露出半截身子的芦苇稻一片金黄,路旁绿油油的蔬菜长势良好,这一切无不显示着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眼前的

 

  正是秋收时节,在周王庙镇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池塘里,公司负责人苏晓逸正和工人们下网捞虾,一派繁忙的景象。片片池塘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池塘里只露出半截身子的芦苇稻一片金黄,路旁绿油油的蔬菜长势良好,这一切无不显示着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眼前的池塘就是苏晓逸称为“养鱼不换水,种稻不施肥”的鱼虾稻共生池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试验点。今年初,30岁的苏晓逸开始探索这一水产养殖新技术,不仅能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还具有净化水质、减少养殖污染的生态效益。

  “这里的池塘面积约250亩,采用鱼虾稻共生养殖新技术后亩产比之前提升了20%,亩产值由之前的1.8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3万元。”看着自己的新技术取得初步成功,苏晓逸的脸上满是笑容。

  鱼虾稻和谐共生 亩产提升20%

  “我大学是在澳大利亚读的,学的是金融专业,2009年毕业后就回到海宁。因为我的父亲做水产养殖已经30年,所以就回来与他一起把产业做大。”苏晓逸说。

  2011年,苏晓逸创办了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公司创办后,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先是在池塘里进行鱼虾共养,取得成功后又在今年初,试验鱼虾稻共生池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池塘中养鱼养虾的同时种植芦苇稻,并利用微生物和水生动物生态修复手段,将原本单一的池塘生态系统转变为“种养结合”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最终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稻不施肥而茁壮成长”的效果。

  苏晓逸说,在池塘里种芦苇稻的技术,是他2013年到浙江大学培训时学到的,芦苇稻的种子也是浙江大学吴殿星教授免费提供的,今年是第一次种植。

  传统的水产养殖要定期给池塘换水,而苏晓逸的池塘几乎不用换水。池塘里,鱼虾等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芦苇稻提供生长养分,芦苇稻的生长又能改善水质,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除此之外,苏晓逸还定期往池塘里撒乳酸菌,“半个月撒一次,一亩池塘撒两三斤,乳酸菌能让池塘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目前,新型养殖技术的效果开始显现。“现在收获的是白对虾,下个月开始收青虾。”苏晓逸说,采用鱼虾稻共养新技术后,池塘亩产量比之前提升了20%,亩产值由之前的1.8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3万元,“芦苇稻上个月开始收割,今年丰收了200多公斤,现在已经销售得差不多,剩下的打算自己家里吃,味道比一般的大米甜,营养丰富,价格也比一般的稻米贵。”

  苏晓逸说,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在池塘里种植芦苇稻,所以采用了两种种植模式,一是在池塘四周种一圈,二是种在池塘中间。“经过对比,第二种种植方式对鱼虾的产量影响更小,所以明年开始所有池塘都会采用在池塘中间种植的模式。”

  开通微信平台 扩大产品销售

  现在,苏晓逸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和工人们一起下网捞虾。“我们的客户多是海宁西片和杭州的,因为要赶早市,所以天没亮就得起床捞虾。”苏晓逸说,有时候还有上海的客户过来,一次来好几辆车,那就不是凌晨起床的事儿了,通常半夜还在忙,最多时一天要卖出1000多斤虾。

  除了在养殖技术上进行创新,苏晓逸在经营理念上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公司全面启动品牌营销策略,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同时运用电子商务、超市专柜、品牌专卖店等销售渠道,基本实现了产销一体化。

  芦苇稻已基本收割完,白对虾正在大规模捕捞销售,接下来,池塘里放养的青虾和外塘年份甲鱼也即将捕捞上市,“我们生态养殖的外塘年份甲鱼要比别人的贵一点,捕捞上市后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苏晓逸说,为此,公司还注册了公共微信平台—“生态绿庄园”,专门从事产品销售,“我们的目标是改变现在单一的产品和销售模式,接下来公司还将拓展销售产品的种类,打算与附近几家水果、蔬菜种植基地联合起来,为客户提供一条龙的绿色生态农产品销售服务。”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