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有圈,垃圾定点,柴草垛外迁;水泥路旁,华灯明亮,绿树排成行;文化入户,墙体画廊,群众学习忙。走进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这个边城处处焕发新颜。群众高兴地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我们的乡村变了样!”
产业发展变了样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胆实践,采取了“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方式。为解决农民发展资金难的问题,创造性地以土地入股模式、房产和经济收益作抵押模式、干部职工与农户结对发展“三大模式”破解农民无资金创业发展难题,引导扶持农民发展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该县以糖业为突破口,巩固提升糖、茶、胶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畜牧、水电、木薯三个后续产业,加快培育香蕉、核桃、亚麻、蚕桑、边贸和民族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先后引进 10多家民营企业,建构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推动绿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县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村村演小品,不搞大合唱”,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
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基地总面积突破16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33元,其中特色产业带来的效益达80%以上。
干部作风变了样
在描绘出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的同时,耿马县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乐章。
“服务站的干部为民跑腿,让我们老百姓办事方便多了!”前来办理土地纠纷的勐永镇光木林村村民张有富高兴地说。在勐永镇农民服务站的积极协调下,他家的土地纠纷很快依法得到了解决。
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该县将农村党建工作与领导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民主管理、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使一项项尊重农民意愿并得到广大农民热情支持的活动,如春风吹拂下的杜鹃花漫山红遍。各级党组织、机关干部纷纷以“支部+支部”、“党员+农户”、“协会+服务”等帮扶模式,为农民搞规划、送技术、帮资金、解难题。全县9个乡镇统一挂牌成立了农民服务站,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站式”服务,热忱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受到群众好评。
群众生活变了样
“养牛不如养农机”。在孟定镇那永村,过去每家都养牛备耕,如今全村123户家家养鸡、养猪,就是没有养牛的,犁田耙地都用机械。全村有大小农机具200台,其中耕田耙地用的农机就有102台,农机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在那永村,一年四季田野上机声隆隆,犁耙收割忙个不停。
种田首先“种文化”。为改善菜农的传统种植方式,促进社区蔬菜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耿马镇甘东社区成立全县首家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引导菜农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网上课堂知识多”。勐永镇芒糯村是一个布朗族、拉祜族、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山寨。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党支部充分运用广播网络地面卫星接收开路发射系统,将党的方针政策和丰富的种植、养殖科学技术等党员电教内容发射到固定的电视频道,让方圆二十公里内的党员、干部、群众在农忙之余就能坐在家中学习到党的方针政策和实用技术。村民们把这个频道亲切地称为“我们的支部台”。
“沼气进户”奔小康。在耿马的许多乡村,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早已不是新鲜事。耿马镇芒等村、贺派乡者卖村,这些村庄里家家户户使用节能沼气池,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节省了劳力,还极大地改善了环境卫生,彻底改变了村里脏乱差的状况,处处是美丽的田园风光。而以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又构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促进了农民节支增收。
村民自治倡新风。使村民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提高致富本领,还带动村民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