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迅就是在这个镇上开始养鸡创业的,记者来采访时发现,镇上的人几乎都知道他。而且,提起马迅今天的生意,很多人不停地说“想不到”。
村民 尹富梅:没想到,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他会做这么大的生意。他结婚的时候一分钱都没有,吹个头、理个发的钱都没有。
村民 尹富强:他这个名字,大家都清楚。现在的企业大的不得了,在昆明市都算的一个了。
村民 马飞:他们都说养鸡有这么大吗?肯定是养凤凰。
这个人就是马迅,1992年开始养鸡。2003年以前,养鸡十年的马迅仅能维持生存。就在2003年,云南省爆发禽流感,却让他抓住了机会。
之后的十年,他建起了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禽蛋企业,拥有了13个养殖基地,年销售额超过三个亿。而在很多知情人眼里,这个马迅做生意有些怪。
朋友 潘灵:别人认为很是机会的时候,他反倒不去凑这个热闹。
员工 段斌:跟所有人的观点、思路和想法截然不同的。
员工 罗智:他看准的事情,那么多年总结下来,都没有错。我觉得确实他眼光准,确实比算命先生还好。
马迅:我说要做一件事,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可以,这个事赚钱的,可以做,那我就不做了。如果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不去争的东西,刚好是我注重的东西,最大的竞争你就是要找到不竞争的地方。
马迅为什么这样说?在苦苦挣扎十年后,他到底怎样找到了那个没有竞争对手的地方,让财富实现急速增长的呢?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2年,那一年25岁马迅,做了一件很多人都不理解的事。大学毕业两年,他辞掉了昭通市水文局的工作,想在身后的四间旧房子里养鸡赚钱。虽然马迅也是每天起早贪黑的养鸡、卖鸡,但是生意却一直都没有什么起色。
马迅:高一批低一批市场价格,市场波动很大,市场波动大,一年下来赚一点糊口的钱,一句话基本上在生存阶段。
直到2003年,养鸡11年鸡的马迅还没有个固定的住处,办公室和一家三口都挤在这个租来的两间房里。这一年的10月,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让马迅抬不起头。
马迅:他们都是水电局的局长,施工队的队长,设计院的院长。他们就问我现在干什么,我说在养鸡,那个会场的气氛一下就下来了。后来就有一个出来打了一个圆场,说不怕不怕只要有一点事情做着就行了。
同学 潘灵:那个时候就落难了,没出息。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所有的同学都认定马迅这次要彻底倒掉了。
2003年11月,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云南省大范围爆发。
同学们想到一直在养鸡的马迅,日子肯定更不好过了。一个周末,大家一起来看他,想安慰安慰他,可马迅的状况却出乎大家的意料。
同学 潘灵:我们一去了以后,发现他在那兴高采烈,激情澎湃地在谈论后面要扩展他的养殖规划。
马迅还对他的同学说,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已经在当地租了一个车间,还买了设备,他要马上行动。
2004年2月,云南的众多禽类养殖户,还没有从禽流感的恐惧中缓过劲来。关于马迅的报道,一天最多会同时出现在7家报纸上。而就在那之后,养鸡11年仅能维持生存的马迅,生意却一下子火了。
马迅:其他人2.8元一公斤的鸡蛋都卖不出去,我们卖6块多,还能够整天大大小小的车不断地拉出去。
员工 孙以城:在禽流感之前,我每天最愁的就是鸡蛋卖不掉。禽流感的事情一来以后,我整天就是这家来催货,那家来催货,我的鸡蛋脱销。
在那次禽流感期间,马迅的养殖场因为及时做了防疫,并没有出现疫情。而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后,马迅在一个临时租来的车间里,建起了一个手工的活鸡屠宰线。2004年的2月21日,马迅养殖场里鸡在这里宰杀后,经过检疫,第一批2000只白条鸡上市了。这件事,让屠宰线的旁边除了忙碌的工人,还多了云南省的各路记者。
妻子 李海燕:一会生活信报的来了,一会春城晚报的来,都市时报又来了,还有电视台的。
为什么一条屠宰线就能就能吸引了这么多的记者呢?
2003年年底,禽流感爆发时,云南省关闭了所有的活鸡销售点,私自宰杀的白条鸡也不准上市,市场上就根本买不到鸡。于是,早有准备的马迅,在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批准后,10天之内就上了云南省的第一条活鸡屠宰线。市场开放后,再次见到的全部都是产自马迅养殖场内,经过他定点屠宰后的白条鸡。
妻子 李海燕:一下子就火了。原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是什么,到了大量的媒体报道,电视上镜以后,很的市民就知道我们是做安全鸡的。
禽流感的风波还未平息,马迅就开始了逆势扩张,他建起了自己的物流中心、销售中心,还有年屠宰能力达到500万只的活鸡屠宰线,养殖基地也从1个扩展到了6个。抓住了这个机会的马迅,2006年就发展起了云南省最大的禽蛋企业。
马迅养鸡10年,默默无闻,抓住了2003年禽流感的机会,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养殖规模也迅速扩大。可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公司发展越来越大,一个更大的麻烦出现了,而且这个麻烦更是所有做鲜蛋生意的人都担心的。
2004年7月的一天,正在开车的马迅,接到了销售总监打来的电话,一个数字,让他沉不住气了,一天的时间,他就亏了十多万。
马迅:真的是,那种感觉还是很麻烦的。
员工 马飞:一晚上时间,跌了一件30多块,差不多一斤就是一块五左右。
记者:那就没钱赚了呀。
马飞:亏了好多。
鲜蛋的保质期短,而且每天又有鸡蛋不断从养殖场收上来,所以逼得马迅价格低也要出手。而这个让马迅一天就能亏损十多万的原因,是所有做鲜蛋生意的人,都要面临的最大问题。
鸡蛋经销商 张玉:特别是价格,价格波动很大的,对我们的风险非常大。
鸡蛋经销商 蔡柳:我们特别担心这个问题,你看鸡蛋和大米是一样的,但大米的涨幅就是有规律的,不像这个鸡蛋很平凡的,不停地在波动。
2004年7月,就是在这个市场里,来谈生意的马迅,偶然间听到了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让他一下醒悟过来,他找到了,化解鸡蛋市场价格忽低忽高风险的法宝。
员工 徐剑敏:觉得这个东西有点远,有点离谱,可能实现不了。但是都是在后来慢慢感觉到这个非常对。
妻子 李海燕:我们就不用考虑市场蛋价太低了,我们日子过不下去了,太难过了,我们就不用这样的想法了。
2004年8月底,马迅亲自从500多公里外的贵州农村,请来了一个50岁上下的人。
马迅:他差不多是我的财神爷了。
员工 罗智:刚从农村请来就像个宝一样的,直接就任命为这个加工厂的厂长了。
这是距离昆明市区40公里的一个山庄,马迅请来的财神爷还有六十多个大瓷缸被神秘兮兮安置在了这里。3个月过去了,大家对这里到底在做什么变得十分纳闷,因为路过这里的人都要捂着鼻子。
马迅:那个拉出去很臭的,没办法倒,倒都没办法倒。
员工 袁书高:挺严重的,经过路边很多人闻了,见他都直接说臭鸡蛋来了。
员工 马本克:不敢说吗,说出来要被罚款,后来被查出来了,不说不行了,腌烂了。
记者:损失挺大。
马本克:几十万。
马迅请来的这个财神爷怎么还让他亏了几十万?原来马迅为了在鲜鸡蛋价格低的时候不赔钱,想到了把卖不上价鸡蛋,加工成一种至今在市场上还很少见的松花鸡蛋。
加工户 赵强:松花蛋都是鸭蛋做的。
记者:没有鸡蛋做的?
加工户 赵强:没有,没做过,松花鸡蛋没做过。
加工户 陈秀枝:没见过,没见过鸡蛋做的松花蛋。
加工户 张贤明:我目前没有看到用鸡蛋来作松花蛋的。
没有做松花鸡蛋的,马迅就从贵州请来了腌了21年松花鸭蛋的老师傅。
但与鸭蛋壳相比,鸡蛋壳的孔隙大,厚度薄。这个区别是至今很少有人拿鸡蛋做松花蛋的原因。
加工户 胡小琴:但是那个壳子不好,我做过,以前我做松花蛋做过。但是做出来损失很大的。
那个贵州的老师傅试着腌了几批,只见臭鸡蛋不见成型的松花鸡蛋,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断定这事做不成了。
员工 段斌: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形成的,只能腌松花鸭蛋,不能腌松花鸡蛋,你就不要折腾。再折腾拉新鲜鸡蛋进来,拉好蛋进来,拉出坏蛋。
员工 罗智:土专家搞了几次搞不成了,他也发火了,搞松花鸡蛋就搞不成了。他说我断定他就搞不成了。你们要另请高明去了。
可记者采访时看到,在马迅开的一家特色餐厅里,松花鸡蛋已经成了这里的主打菜。
顾客:不知道,鸭蛋吧。
记者:这是鸡蛋做的你们知道吗?
顾客:啊!鸡蛋,第一次吃啊。我们以前吃的都是鸭蛋做的。
顾客:里面还是金黄色的,里面没有腥味,吃起来口感比较细滑。
很多人认为做不成的送花鸡蛋,怎么就做成了呢?原来请来的土专家是走后,马迅反倒来了劲。
马迅:五个人开会四个人支持,这个事干的这个事赚钱,那我就不干了,为什么?说明这个事太简单了,每个人都能看到,他是机会,我认为就不会机会了。只又大家看不到的东西,我认为才是机会。
在亏掉几十万后,马迅抛下了土办法,开始进行标准化生产。他建起了实验室,还请来了云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专门研究怎么样把蛋壳更薄的鸡蛋腌成松花蛋。在我们采访时,马迅透露了他成功腌制松花鸡蛋的秘密。
马迅:重要的是就是要分阶段。这个是前十五天的,前十五天的,你看这个比重计露出液面的就高了,这个浓度大。然后到了15天,我们要转换溶液的浓度,你看这个就是15天之后要用的。因为溶液浓度低了,它就要下去。
通过浓度的精确控制,马迅当年就腌制了1000万枚鸡蛋,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用这种办法,不仅可以化解鸡蛋价格忽低忽高的风险,公司的效益也比原来提高了10%。
马迅研制出了当时市场上见不到的松花鸡蛋,化解了鸡蛋市场价格忽高忽低风险,年效益提高了10%。马迅的胃口更大了,他迅速扩张市场。第一站,是广东市场。记者调查发现,马迅本来是奔着馅饼去的,结果却掉进了陷阱。可他却告诉记者,幸亏他掉进了这个陷阱。
2010年4月的一天,马迅接到广东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广东的超市要把他们公司的鸡蛋全部下架。
员工 吴仕勇:超市就打电话给我们,哎呀你们的鸡蛋出质量问题了。
员工 韦波:全部货,全部下架。
这样的电话马迅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到了。2005年马迅把鸡蛋打入广东市场,但是连续五年了,每年4月到10月,别人的鸡蛋都是卖得好好的,只有马迅的鸡蛋被要求下架。前几年,马迅每年都派人去,但一直没有解决问题。这一年又传来的一个消息,让马迅意识到,这次情况真的严重了。
员工 韦波:跟我们马总请示就是没办法了,我们已经没办法再操作下去了。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基本上,多数人,全部人都不想干了。
员工 吴仕勇:这段时间的损失,每年都要上百万。我们是不是也该退了。感觉走头无路了。
这些员工都是公司的销售骨干,但到了广州,竟然被一个问题难倒了,连续亏损5年,每年损失上百万。他们不仅面子上过不去,收入也受到了影响,要集体从广东撤回云南。
之后,马迅决定亲自到广州走一趟,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化解了那个让广东市场连续五年,亏损500多万的难题。但是,之后马迅却怒了,还在一次会议上当众拍了桌子。
2010年4月20日,马迅来到广州后,发现问题严重的超乎了他的想象。那个让马迅亏掉了五百万的难题,是鸡蛋发霉。
马迅:从昆明运到广州,它是从不同的温度、湿度,到了更高的温度和湿度,整箱都会发生这个情况。而且它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这一板鸡蛋,只要这一个一旦发霉,周围就跟着一起发霉。
每年4月一入夏,广东的温度升高、湿度变大,而马迅的鸡蛋都是从云南运来的,气候的差异就会导致超过一半的鸡蛋发霉。
在广州只停留了两天,马迅立刻回到了云南,召集公司上下商量对策。一个叫马本克的员工,提出了一个想法,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员工 马本克:昆明的湿度和广州的湿度,可能就用冷藏车把它平衡掉。
马迅立刻把给广东运货的敞篷车换成了冷藏车,但1个星期后,却传回了这样一个消息。
马本克:没想到的是,冷藏车一打,冷藏的话它那个鸡蛋上面就会发现露水,发霉的几率比不用冷藏车更大。
在那之后,马迅和公司里的人,又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员工 马本克:干燥剂啊撒在车里,仓库里,消毒,打蜡,甚至于在鸡舍从鸡下出蛋来就开始控制。
为了这个发霉的问题,尝试了十几套方案,但都没有任何起色。大家都觉得解决这个鸡蛋发霉,已经没办法可想了。就在此时,一个中年人出现在了广州的珠江边,他从傍晚一直走到了天亮,这个人就是马迅。
马迅:我在想一个很痛苦的问题。是要往下走还是要撤回来。
记者:走了一夜,你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马迅:还是要做。
广东,是马迅进军大市场必须闯过的一关。因为这里蛋鸡养殖的比较少,竞争小。而且这边消费能力高,距离云南的基地近,如果想走出云南市场,打入广东就是首选。
2010年5月18日,转机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那天下午4点多,马迅到广州的仓库盘点存货。一进去,他有种衣服一下就湿透了感觉,在之前排除了众多原因后,他断定鸡蛋发霉的问题就出现在了这个仓库里。之后,这里就多了这样一台抽湿机。
马迅:现在是三四月份,七八十平米的这个空间,现在抽出来的水都有那么多。如果是到了7、8月份,8、9月份的梅雨季节,那我们就要增加2个、3个这种抽湿机,每天有二三十公斤的水抽出来。我们想象一下,这二三十公斤水,如果喷在这些鸡蛋上,那肯定全部发霉。
鸡蛋发霉这个让人觉得广东市场已经无路可走的难题,就这样被马迅用一台抽湿机解决了。
广东市场原负责人 韦波:我就跟他们说你们现在盈利了,赚钱了,你们请我吃早茶啊,可以天天我坐飞机过来你们请我们吃早茶。
回到公司的第二天,马迅召集了公司管理人员开会,大家都等着马迅为这次难题的解决庆功祝贺,没想到马迅却在会上当众拍了桌子。
马迅:因为为什么,那个东西烂了,怎么回事,发霉了,跟他没有关系。应该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差不多困扰了我们那么多年,让我们吃了那么大的亏。通过广州这个教训,然后深刻地思考,变革我们市场网络怎么管理的问题。
鸡蛋发霉的问题是解决了,但马迅感觉公司的管理出了大问题。之后,马迅采取一项“内部市场化”的销售制度变革,公司以底价把鸡蛋卖给全国几十个片区的承包人,盈利、亏损均有承包人负责。这场变革之后,马迅顺利地把鸡蛋卖到竞争更为激烈的北京、上海和香港市场,2012年销售额突破三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