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王家桥的56岁的白族农民张浩河,从2000年4月起,把玉米、高粱、麦子、水稻等农作物秸秆加工成淀粉,卖给各饲料厂、食品厂、酿造厂,3年时间赚了60多万,还带动村里很多乡亲致富。
2000年春节,在省农业厅工作的侄子到他家走亲串门时,把有关农作物加工淀粉可致富的信息告诉了他,并介绍他到云南农业大学学会了加工技术。回家后,他因陋就简,利用家中的刀、桶、锅、布袋等进行手工生产。他加工的淀粉物美价廉,非常畅销,半年就赚了4万多元。
市、区政府部门闻讯后到村里考察,认为他的项目解决了困拢政府多年的农民焚烧秸秆问题,既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个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的项目,于是帮他贷款15万元办起了浩河淀粉厂。此后,他发动村里乡亲到省内各粮食主产区就地搞初加工,生产的淀粉由他回收后深加工,形成互助互利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大家共同发“秸秆财”。
后来,他又到省农科院学习渣料深加工技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渣料加工成附加值较高的酒精、饲料粉、有机花粉、有机花肥、木糖等,获得了良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