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山西食用菌成为“摇钱树”新项目撑起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5-09-16  来源:新农网
摘要:市委“8+2”产业振兴计划,对于交口县农业发展来说是绝好的机遇。实践证明,这一机遇给交口县农业振兴带来了如神之力。它的前提是交口县久为“如何实现农业大发展”所困,县里一直在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机遇往往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市委“8+2”产业振兴计划,对于交口县农业发展来说是绝好的机遇。实践证明,这一机遇给交口县农业振兴带来了如神之力。它的前提是交口县久为“如何实现农业大发展”所困,县里一直在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交口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这一气候特征,使得传统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乏力。市里通过研究确定了农业八大产业,交口县针对性地调研试验,辅之以实践,在八中选一,重点选定了食用菌。

  选择对了,成效就立竿见影。新兴的食用菌产业在交口县渐成气候。目前,总产值已达5000万元,从业农民户均收入20000余元。对于菇农而言,食用菌就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二轮驱动一路赶超

  食用菌产业落户交口,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县里确定的项目,基础工作需要县里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也需要县里设计。

  一要推进,这是直接目的;二要扶持,这是必要手段。县里把这两项工作统筹考虑,同时铺开。用他们的话说是建立了两个机制,一个是工作推进机制,另一个是政策扶持机制。

  工作推进机制从横到纵都有抓手。县乡两级都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推进领导组,形成行政驱动、行政管理体系。农委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一个政策组、一个技术组。政策组主要负责市县各项政策的落实、验收、安全管理、产业调研等工作;技术组专门负责技术培训指导、推广、对外交流等工作。

  政策扶持机制从大到小都有着落。统领层面上,分年度制定详细发展方案和计划,有区域指向,大产业细分了的行业发展规划;实施层面上,一是严格落实市级菌棒补助、冷藏库、运输车等扶持政策,二是在技术服务、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品牌认证、招商引资、市场开拓、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8大类10多项具体扶持办法和依据。

  二轮驱动马力加大,交口县的新兴食用菌产业倍增式递进,渐入佳境。年年都有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2013年为起步之年,示范性发展平菇、小平菇等60万棒,食用菌产业平稳落户。2014年,以香菇为主,平菇、木耳等为辅,发展香菇300万棒,其它类120万棒。到年底时,全县培养自主生产的龙头企业2个,7个乡镇发展规模10万棒以上基地村15个、30万棒以上规模基地村5个,涉及15个村委、18个合作社,整个产业链带动800多户农民。适宜期日生产菌棒能力达10万包。

  今年,预计发展1000万棒,前半年完成今年秋菇菌棒制作360万棒,剩余部分作为明年春夏菇上市安排于秋冬季制作完成。

  五指并拢强势发力

  来得早,不如来得好。食用菌对交口来说来的正是时候,因产业政策传统的采矿业、挖掘业大量关停后,多数农民生活来源受到极大影响。人均耕地少,立地条件差,传统农业显然难以支撑,新兴产业食用菌适宜种植、适宜发展,无异于天赐良机。

  如何把产业做长久?县里的办法是:建立支撑体系作为持续保障,构建起生产基地、技术服务、市场流通、产业扶贫、质量安全五大保障体系,形成五指并拢、齐心合力的强势保障格局。

  生产基地体系初步形成三位一体框架。以菌棒生产企业为龙头,以种植基地、专业村为基础纽带,以种植户为基本单元,三位一体,逐步向园区化、基地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形成了石口、双池、康城三大100万棒以上食用菌基地乡镇,山神峪、蒲依、陈家峪、炭腰吉、田家山、枣林、大麦郊、后水头等15个重点示范村。

  技术服务体系突出本土特征。聘请县外技术员的同时,大力培养本土的技术员、土专家、优秀种植户。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县农委组建了5人的技术服务队伍,各乡镇配备1-2名专业技术员,长期对菇农进行培训指导。目前已培养农民技术员20多名,长期活跃在基地村进行义务指导,普及食用菌技术。

  市场流通体系着重培养销售网络。产品上市半年之前,县领导、县农委、乡镇、协会齐上阵,赴太原、临汾、石家庄、郑州、武汉、西安等城市考察,与多家经销商签订销售协议。临汾、榆林、西安等四个城市的经销商在该县设立了收购点;县里在太原、榆次设立销售处;本地培养了一批经纪人,主要发往隰县、离石、孝义、汾阳等就近地区。逐步建立起远近结合的食用菌产品销售网络,随着品牌的确立,销路自然越来越好。

  产业扶贫体系着力施惠于农。县里把扶贫开发工作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安排带动贫困户劳动力直接就业;结合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国家扶贫政策,重点在贫困乡镇、贫困村支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对贫困户给予政策倾斜。2014年,将山神峪、陈家峪、梁家沟、蒲依、炭腰吉5个贫困村打造成了“香菇示范村”。今年计划再建5个食用菌产业脱贫致富示范村。

  质量安全体系瞄准健康绿色。严抓产品质量安全,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种植户档案,印发生产记录表、投入品登记册等,严禁使用有害杀菌、杀虫及激素类药品,确保生产出的产品安全放心。同时,质检、安监部门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指并拢强势发力,发展中的保障成为交口食用菌产业的内力支撑。

  五大成效令人鼓舞

  历时短,成效显,势头好。食用菌像是为交口县定身打造的吉祥物,让新兴的农业产业如同其绿色植被一样显示出勃勃生机。

  有诸多成效可圈可点,突出体现为五大成效。奠定了发展基础。全县发展食用菌棚600亩左右,能够生产菌棒的企业、合作社10个,总投资达4800万元。所有基地村配备了冷库、冷藏车,陈家峪、炭腰吉、枣林等村还配备了烘干设备。特别是五大保障体系的构建,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了技术支撑体系。该县致力探索符合本区域食用菌栽培的生产技术,在引进、研发、合作上趟出新路。县里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对接合作,意在形成冷凉区香菇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规程等成果。成功研发液体菌种技术,双轩公司一年内完成了研发、实验、批量生产,液体香菇菌种的成功应用并安全批量生产技术在全国尚属首家;发展固体菌种技术,鑫远农林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不仅能够独立制作一、二、三级菌种,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种子库。全县范围内作了3个香菇品种的示范,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出菇模式上,引进了河北地栽模式和河南架子棚模式,并进行改进,可提供鲜菇和烘干菇两类产品。

  带动了农民增收。年内,县里有500万棒左右的菌棒陆续出菇。5月中旬开始至年底,平均日产香菇3-5万斤,平菇8000斤。全年生产各类菇1000万斤左右。根据已经出菇销售情况,平均每棒出菇1.8—2.2斤,香菇平均入市5元/斤、平菇3元/斤。今年食用菌产业总产值5000万元,从业农民户均增收7000元左右。经对山神峪、陈家峪等村的调查,菇农第一茬香菇销售收入已经将建棚投资赚回,剩余三茬都是纯利润。

  促进了农业转型。近年来,在产业转型中,交口为数不少的采矿企业、挖掘企业关停,依附于企业的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与此同时,关停企业大量闲置。食用菌产业在加工菌棒的过程中体现的集中性符合工业生产特点,带动劳动力明显,另一方面在种植上可大可小,投资上可多可少,适合一家一户进行。石口乡蒲依村晋晖食用菌培植公司,原来是一家关闭的小铁厂,通过转型发展食用菌,原有的厂房、车间等设施又重新发力。石口乡山神峪村的房前屋后香菇种植模式投资小,可顺便管理,适合较困难的农民一家一户发展。

  涌现出新干部典范。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枣林村、蒲依村的转型发展,山神峪村的房前屋后,陈家峪村、炭腰吉村、梁家沟村的整村推进,无一例外的带头人都是村干部。村干部勇于担当,为本村和村民寻求出路,是农村发展、农村和谐、农村繁荣的内在力量。

  食用菌成为“摇钱树”,新项目撑起大产业。交口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破冰之旅成为创业之旅、辉煌之旅,更多的精彩,更广阔的未来,引人期待和向往!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