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脱贫,就得吃苦、实干,等、靠、要不是长久之计。”8月6日,洋县龙亭镇杨湾村贫困户王学鸿对记者说,“依靠瓜蒌种植,顺利脱贫了,终于拔掉了穷根,感谢扶贫好政策。”
以前王学鸿除了种几亩薄田基本没有经济来源,不得已在西安建筑工地找了一份零工。辛辛苦苦干一年,除去正常的伙食、交通、房租等所剩无几。他想致富,没有项目、技术,更没本钱。2014年,他到浙江、安徽等地,发现当地的瓜蒌成为畅销的休闲食品,市场潜力很大。于是,他就在当地学习种植技术,当掌握了瓜蒌种植技术后,他尝试种植。
2015年春天,在镇村干部协调下,王学鸿从洋州街道办木瓜园村流转到87亩土地,开始种植瓜蒌,迈出了致富的第一步。但机器设备、田间管理、人员工资都需要资金投入,怎么办?正在他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扶贫驻村工作队上门了,帮他通过贷款、集资等办法筹集到30多万元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方便瓜蒌基地的管理,王学鸿动员妻子带着一岁的孩子和自己搬到山里的基地旁搭建的小木屋生活。扶贫工作队担心他一家的安全,除了上门探望还经常电话随访。他对扶贫工作人员说:“放心吧,遇上了好政策,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扶,我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子,脱贫不是问题。”
随着气温升高,种植基地的杂草开始疯长。为了不让瓜蒌园被杂草荒芜,他起早贪黑开着除草机轮回除草,手掌上长出的老茧一层又一层,皮肤晒得黝黑发亮。妻子和亲友们劝他注意休息,他笑着说:“能圆了脱贫梦,致富有奔头,一点都不累。”但他却很关心基地打工的10余个贫困户的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光瓜蒌仁就收获了4000多斤。药材收购商还上门收购了瓜蒌壳。年底王学鸿盘指一算,全年总收入超过了10万元,除去种子、化肥、人员工资,自己盈余不少。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他与县城里几个农资合作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社提前预售给他化肥、饲料等。
“有钱大家赚,不成规模的产品就称不上商品,帮助更多贫困户发展,才能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脱贫的王学鸿说,“好不容易找到了致富的方法,我要带着大家一起脱贫。”他及时注册了“洋县绿禾家庭农场”,通过上网搜索学习积累相关种植知识,通过收看农林卫视等节目了解行情,并带动该镇老君村的宋虎军、朱汉军等8个贫困户参与自己的基地种植,并为他们传授种植、管理技术和经验。
又到瓜蒌收获季节,王学鸿的种植基地一架架瓜蒌长势喜人。目前,他正在忙于筹建300亩瓜蒌产业园,园区建成不仅能带动30余户贫困户参与种植瓜蒌,还能解决50至80名劳动力就近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