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18日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五里墩村
在五里墩村王银香的养殖场里,虽然每天都有牛出生,但这一天生的小牛却轰动了周围十里八村。
五里墩村民 李爱田:“那么厉害啊,咱五里墩儿出名了,从历史上,省啊,中央领导人都没来过,这回生了个牛,连中央领导人都来了。”
王银香丈夫 于忠波:“哎呀 曹县厉害了,你们王银香这个企业厉害了,几百万几千万,达到这种效果都是不可能的,就是一鸣惊人。”
这头引起轰动的小牛被取名叫科科,无数家报纸把它的出生登上头版,而小牛的主人王银香也成了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因为,科科,是中国繁育成活的第一头克隆牛而缔造它诞生的正是五里墩村农民王银香。近年来,由于涉足到高科技领域,王银香把自己的牛场运作成了全国最大的一家民营种牛场。
王银香:“我这几年介入高科技,我的企业发展是迅速的,企业规模由原来的几百万元,现在发展到企业资产两个多亿。”
一个农村妇女却能利用高科技赚得亿万财富,王银香,到底是怎样一个女人呢。1980年王银香嫁到曹县最穷的村子五里墩村。就是不想过穷日子的她结婚没几年就被村民们公认为最能折腾的人。
她和丈夫于忠波一起,养鱼,养鸭,种果树,种牧草,做砖窑,刚进入九十年代,夫妇俩就赚了上千万,成了当地最早一批富起来的人。
1995年,王银香看准时机,在低谷期买进 1000 头肉牛,养一年育肥后在高峰期又以每斤提高一元卖出,加上育肥多增出来的肉,年底一算账,王银香决定,以后只做一个生意——养牛。
王银香:“去了成本以后,一头牛赚 1000 元,一头牛赚 1000 元, 10 头牛赚一万元, 100 头牛赚 10 万元, 1000 头牛赚 100 万。”
决定养牛的王银香又买了几百头头牛开始大张旗鼓的盖牛舍,,然而在肉牛催肥期间,养牛的草料,人工,水电等等费用,让贪图规模手里余钱已经不多的王银香觉得有点捉襟见肘了,她开始琢磨怎么能再赚点儿钱?
一天,王银香看到原本买来给刚出生的小牛喂奶的奶牛时,突然萌生了一个新的赚钱办法。
王银香:“小牛犊喂到三个月以后一断奶,这个大牛再挤的奶干吗?没人吃啦,小牛犊吃草去啦,没人吃了,这怎么办?又不能把它喝了啊,这个时候就想到卖奶去。”
原来,肉牛奶水不足,王银香曾买了一批奶牛给小牛喂奶,小牛断奶后,牛奶怎么处理一直让王银香很伤脑筋。然而,当她提出卖牛奶后,不仅所有员工反对,就连村民们都认为这是痴人说梦,因为菏泽地区祖祖辈辈就没有喝牛奶的习惯。
王银香:“他们说谁喝奶啊?这会儿有白面馍吃满足了,还喝奶? 那喝奶都是小孩的事,老人的事,谁喝那玩意儿。”
五里墩村民 李爱田:“瞎弄,瞎折腾。”
王银香,村民眼里一个绝对特立独行的人。甭管村里面怎么风言风语,王银香将砖窑、果林等全都变卖换成钱,一条可以日产量五吨鲜奶的生产线投产了。当地没有喝牛奶的习惯怎么办,王银香决定没习惯就培养,她要求所有员工全部上街送牛奶,就不信免费给还没人要?可事实就出乎了她的预料。
公司员工 田忠红:“街上随便给你个东西,你敢喝吗,你也不敢喝。”
公司员工 姚玉美:“敲敲门,看看是不是宣传一下奶的知识,有的好脾气的人就说俺不要,有的不好脾气的就说,黑天半夜不要到我们家来。”
公司员工 田忠红:“难到什么程度,你拦这个车,别人认为你不可思议,/成功率非常低,10个人连一个停下的都不可能。”
送奶没人要,讲牛奶知识没人听,发张宣传单也被扔进了垃圾箱,菏泽人对牛奶确实没兴趣。那到底怎么才能把牛奶卖出去呢。
王银香:“难就是从心理上无法表示,太难了,但是在那个情况下,我们有一种激情,我们自己还编了一首歌,流浪歌。”
记者:“会唱吗?”
王银香:“我不大会唱,但就是说:归一的人在外送健康,在外送健康。”
公司员工唱流浪歌:“送奶的脚步走过多少家,我们还没回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我们还是送到家。送奶难啊送奶难啊,送过了多少人家,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
王银香靠口碑推广,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送奶,不过这次她不再盲目的送了。
公司员工 田忠红:“我们的切入点是从婴幼儿抓起,特别是针对一些妇女同志,家里有小孩阿,或者是他们现在还饮用奶粉的,从这个做突破口。”
确定目标群后,王银香先集中力量在一个城区逐户推销,只要有感兴趣的消费者就请到企业参观,并且把喝奶好、怎么好做成了宣传报定期给居民送去,慢慢终于有人愿意尝试订奶了。
1999年王银香奶牛养殖基地
整整两年时间,王银香靠这种慢慢渗透的方式,终于培养了菏泽人喝牛奶的习惯。随着向周边县市牛奶市场的扩展,王银香忽然发现卖奶没了问题可是奶牛却不够用了。
1999年8月,王银香的养殖场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提出的一个建议让王银香大吃一惊。马世援,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就是他找到王银香提出在他的牛场做黄牛生奶牛的试验。而方法就是对种牛进行克隆。
克隆,简单地说就是取高产奶牛的体细胞用科学的方法使之发育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移植到本地黄牛子宫中受孕,这样就可以让黄牛个个都生高产奶牛。顿时觉得充满希望。于是,她以十几万元一头的价格从加拿大、美国等地购进了20多头优质的种牛,准备克隆。
王银香:“整天在做梦,在想,一旦这个克隆技术成功了,在高产奶牛母牛身上取体细胞,繁殖出来成千上万全是母牛,并且长的一模一样,产奶水平都那么高,那时候多高兴啊。”
然而,接下来却是漫长的等待。
王银香丈夫 于忠波:“选购牛需要半年一年的过程,另外选择好牛之后,/牛怀胎这么一个过程,又这一年的过程,生了小牛又得大概两年的过程,才能进入市场,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就撤不下来了,就一个劲儿的往里投。”
五里墩村村民们只见王银香不停的买牛,搭牛舍,盖实验楼,放胚胎,就是不见赚一分钱,到底是克隆还是克财的风言风语开始在村子里蔓延。
五里墩村民 赵连军:“你在家的人,你一个女人家,你围着一个牛屁股转,你搞的啥?”
王银香丈夫 于忠波: “说老婆当家墙倒屋塌,不一定能干起来,不一定能干起来什么事,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王银香:“还有地说,走走看吧,要看一条狗,两个尾巴,就是到最后要看它的笑话。”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王银香坚信科技会带给她财富。2001年1月18日,科科诞生,随后,又有11头克隆小牛同天降生,一年后,开始有克隆牛长大当了妈妈,王银香似乎已经看到了牛场里全是高产奶牛,运奶车每天穿梭,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王银香丝毫没有料到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会隐藏着层层危机。
由于克隆技术并不稳定,虽然小牛可以成功降生,但存活率并不高,这让王银香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就在这时,国家提出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投资上亿元的乳制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乳品市场,这使投资还不如人家一个零头的王银香在五里墩村更加备感压力。
王银香:“咱跟人家绝对扛不了,一知名度没人大,二,规模没人大,各方面都比不了。”
在仔细研究了大企业的运作模式后,忽然,王银香发现在夹缝中还有一丝她所能掌控的商机。
公司员工 田忠红:“好多企业呢,是反过来了,先把市场狂轰乱炸,广告做开了以后,然后呢,再去铺一些产品,或者再开发一些新的产品。我们呢是反道而行。”
王银香:“咱就实实在用咱自己这一块,小米加步枪,来打它的缝,就是他不干的地方咱去干,它不采取的措施咱去采取,就是和别人不同,这样我做鲜奶。”
大企业的乳制品往往要运往全国各地,所以主要精力大多放在保质期相对较长的常温奶上,王银香决定不和大企业拼品种的多样化,只做保质期48小时左右的鲜奶。做鲜奶就必须缩短销售周期,哪里有牛奶市场就必须到哪里建奶牛基地。2002年春节,在马世援的帮助下,王银香利用我国已经成熟的胚胎移植技术发动周边的农民帮她养胚胎牛。
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 王银香的奶牛基地
想多卖奶必须多养牛,王银香决定走出五里墩,寻找各地的养牛大户,用胚胎移植技术帮助其扩繁,用回收对方牛奶吸引其加盟,建立基地。
奶牛基地场长 王传刚:“建了小区,第一个难题就是奶的销路到哪去。”
王银香:“他这里发展奶牛就是想找市场,有一个稳定的市场,我正好恰恰技术和销售网络这一块儿比较成熟,但我现在正在扩大奶源基地,正好他那儿有奶源基地,这就不谋而合,一看就很融洽。”
如今,王银香已经在苏鲁豫皖四个省建立了22个基地,养了2万头牛,以曹县为核心每个基地相距三百公里,就地销售鲜奶。
王银香:“因为鲜奶的保质期比较短,就在服务半径这三百公里以内,就在这中间运作,一旦这个三百公里内运作满了,运作成了,再往外再建基地,再往外辐射,这样就是不断的建小区不断的向外辐射,不断的建小区,不断地往外辐射这样慢慢形成网络。”
公司员工 田忠红:“夯实自己的基础,我相信辐射全球都有可能,我们将来做成一个全球的品牌,都是有可能的。”
王银香:“这头牛很喜欢你,因为我也穿个黑红花,跟小花牛一样在里面,它就不怪我了。”
如今,王银香除了牛奶日产量已经达到100多吨,此外还做种牛、肉牛,有机乳牛肉,利用牛粪加工蘑菇,开发了牛血清等药物,形成了一整套畜牧循环产业链。在五里墩村打了20年的天下,提起她谁都想说句话。
五里墩村民 李爱田:“能折腾。”
公司员工 张霞:“特别能折腾,她如果想干什么,她必定干成。”
王银香丈夫 于忠波: “娶了这么个老婆算是碰准了,碰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