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为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武胜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明确了总体目标、脱贫计划、重点工作、保障措施,指导全县贫困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白坪乡隘口村曾是一个贫困户占近20%的省级贫困村,其能成功摘掉穷帽,华丽变身为省级脱贫示范村,主要得益于通过土地流转而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业产业。
“如果说‘三建四改’改变了贫困户的生活环境,那么产业发展才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持续鼓起来。”隘口村第一书记向常中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隘口村主动与重庆商会联系,引进业主蒋天海和李红兵等能人乡友,成立四川大地康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1、4、5组进行土地流转,建成600亩优质柠檬产业基地。
以此基地为依托,隘口村发展柠檬深加工,科学研发柠檬茶、柠檬干以及柠檬花蜜等特色营养保健品,形成一条完整的柠檬产业链。除了发展柠檬产业之外,一些村民还承包土地种植甜橙、梨子、葡萄等水果,建起了四季果园。
如今在隘口村,村民的土地流转收入,加上在就近产业基地务工的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可收入2万元以上,一些果园农场主年收入达到10万元。2016年12月,隘口村接受省级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贫困户全部脱贫。今年1月,隘口村被命名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村。
事实上,隘口村的“柠檬产业”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只是武胜县产业扶贫效应明显的例证之一。
和隘口村一样,万隆镇飞来石村因地制宜,把发展“飞来贵妃枣”和晚熟柑桔作为脱贫主导产业,这个与四川农业大学校地合作的贫困村,规划种植冬枣500余亩和晚熟柑桔300亩,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养鱼业、农家乐等。
据该村第一书记杨驰云介绍,目前,飞来石村已获得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新华文轩的援建项目资金96万元,在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建成“枣新品种引进推广示范园”50亩,成为推进科技扶贫、发展集体经济的“双示范基地”。
去年10月,首批冬枣上市前夕,飞来石村策划了首届冬枣采摘节,当天售卖2000多斤,原计划一个月的采摘节,不到半个月冬枣就断货了。据测算,这不仅带动了100多户村民就近务工,更为农业、旅游业的全方位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
“现在我们筹建了飞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再用1-2年时间,形成以冬枣为主体,甜橙、不知火、优质稻米为支撑,农凤鸡、竹鼠等特色养殖业为补充的整村产业。”杨驰云说。
据武胜县扶移办负责人介绍,2014年识别的133个贫困村,去年成功脱贫18个村中,其“摘帽”经验就是打破传统耕种模式,扭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供需矛盾,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
对此,武胜县结合地理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优质业主,着力规模化发展适宜的晚熟柑桔、优质蚕桑、生态黑猪等种养循环产业,打造助农增收精准脱贫“新引擎”。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烈面镇高峰村也得到充分体现。这个位于东西关太极湖库区,与岳池、南充嘉陵区隔江相望的贫困村,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高峰村规划建设的太极湖国家水利风景区东西关钓鱼城,正在紧张施工中。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川渝一流、西南领先’的钓鱼城,打造集垂钓、休闲、游乐、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风景区。”据烈面镇负责人介绍,该镇以钓鱼城项目为龙头,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莲藕和胡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栽植血橙,从而促进群众长效增收。
在7月27日召开的武胜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1212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全县贫困村2017年新发展晚熟柑桔0.78万亩,优质蚕桑3000余亩,生态土鸡1.263万只,优质生猪5868头。
从长远来看,产业对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如今,产业扶贫的放大效应,也让贫困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