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位于马尔康县松岗镇哈飘村的马尔康县阿坝蜜蜂保种场内,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蜂群,成群的蜜蜂在工作人员旁边飞来飞去,一刻不停地辛勤采蜜。技术人员唐承建一边检查蜂群,一边向笔者讲诉着让他引以为荣的阿坝蜜蜂:“早在1988年国家畜牧品种资源调查中,由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杨冠煌教授负责组织的中华蜜蜂调查,确定阿坝蜜蜂为东方蜜蜂的一个新亚种。”
从唐承建的介绍中,笔者了解到,阿坝蜜蜂经过长期进化繁衍,已经在自然界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然种群,由于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属于非常稀有的蜂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养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马尔康县农牧民群众的养蜂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这项“甜蜜”的事业不仅拓宽了养蜂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更是鼓起了他们的钱袋子。
资源保护 打造优质品牌
“阿坝蜜蜂是中华蜜蜂中最好的一个亚种,原产于我州马尔康,已列入国家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只有保护好它,才能让它更好地回报人类社会。”在走访马尔康县阿坝蜜蜂保种场时,场长向代建这样告诉笔者。
据向场长介绍, 2008年,马尔康县将994万亩行政区域定为“阿坝蜜蜂自然品种资源保护区”;2010年,农业部下达给四川省蜂业管理站“阿坝中蜂物质资源保护种场建设项目”,同年在马尔康县松岗镇哈飘村成立“阿坝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场”,建立基础种群选育群100―200群。2011年,马尔康县阿坝蜜蜂保种场聘请技术人员正式对蜂群提纯并开始培育良种蜂王。
为进一步扩大阿坝蜜蜂保种场的规模,让阿坝蜜蜂能在保种场内得到更好的发展,2011年,马尔康县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办投入资金6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设备的购置; 2012年,依托保种场,国家三州开发资金补助200万元,用于建设马尔康县阿坝蜜蜂授粉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如今,马尔康县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阿坝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阿坝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场”,以行政手段制止外来蜜蜂进入,从根源上保护好阿坝蜜蜂这一优良品种的纯度;同时加强和全国蜂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学习,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蜂业管理新技术,推进适度规范化养殖,扩大总体规模,立足特色资源,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打造优质蜂产品品牌,把原生态产品推向高端市场。
当笔者来到工作间时,看到部分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巢础,一些技术人员正在对蜂王的幼虫进行“移虫”培育。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对蜂王进行人工授精的技术不是非常成熟,但是技术人员们正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希望能够早日培育出更好、更优质的蜂王。
科学养蜂 助推百姓致富
“保护场不仅仅对蜜蜂进行提纯、扶壮,更多的是将这一有限资源通过"合作社+蜂农+基地"的模式,带动农牧民群众的产业结构调整,促农业发展、促生态平衡、促增收致富。”马尔康县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养蜂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态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短、平、快”成本低微的致富项目。
按照“建成一批项目、解决一方疾苦、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扶贫开发总体思路,马尔康县将中蜂养殖作为特色养殖业,并着力走好阿坝中蜂特色养殖业产业化步伐。随后几天,笔者走访了几户养殖户,了解到阿坝中蜂特色养殖为他们带来的实惠。
巴金家位于卓克基镇纳足村二组。走进巴金大叔家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摆弄着蜂箱。“去年,我一边扩大蜂群的数量,一边卖蜂蜜,按照市场价25元每斤销售,挣了近4000元。”说到养殖蜜蜂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巴金老人笑得十分灿烂。老人说,2011年,保护场给纳足村5户养蜂户无偿提供优质蜂种,还给他们提供蜂箱、摇蜜机,技术人员每个月都会打电话询问养蜂情况,或者亲自来看看农户养殖的蜂群,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把蜂群养好,并承诺没有销售完的蜂蜜将按市场价回收。
“把阿坝中蜂交给农户来饲养和繁殖,一是希望进一步扩大蜂群数量,壮大阿坝蜜蜂;二是希望能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一定收益,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平衡。”向代建说,目前,马尔康县中蜂养殖户已经发展到近500户。
马尔康镇查北村的泽郎头是一位轻度大骨节病患者,别看老人平时行动不太方便,但是说起蜜蜂养殖,他的兴趣可大了。来到泽郎头的蜂群旁,保种场的技术人员还为我们做了详细的相关养殖技术介绍。
在连日的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近几年来,蜂蜜的价格、蜂群的数量和养殖户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增长,为马尔康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马尔康地区的蜂群数量已近5000箱,养殖阿坝蜜蜂成为一条新型的致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