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栽桑养蚕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原来养蚕的农民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挣现钱,由于留守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孩子,让昔日红火的养蚕业逐年萎缩。
6月3日,记者在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方山村看到,这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管理即将上茧的“蚕宝宝”,而管理这些“蚕宝宝”的,几乎都是留守家中的老人们。“我们方山村栽桑养蚕致富30年不衰,多亏了我们的养蚕劳模、80岁的王银成老人!是他的带动和改进养殖新技术,才让方山村这个‘泸州养蚕第一村’的荣誉保留至今。”方山村党支部书记朱光荣不无感慨。
今年80岁的王银成,虽然从未跨过学校门槛,但他接受新技术的思想却不亚于村里任何一个年轻人。
“像我们这个年纪,其他活干不动了。养蚕不吃劲,20多天几千块就到手了,抵得上1年种10亩地呢。”养蚕本是一件起早贪黑非常辛苦的事,可在方山村,65岁的朱先友老人却认为养蚕非常轻松,“王银成发明了一种利用自家屋子地面养蚕,不用簸箕,甚至直到蚕宝宝‘上山’也不用清换蚕沙,茧子质量还好得很呢。”
2008年,受到室外搭棚养殖的启发,王银成利用地面直接养蚕。在蚕宝宝孵育到二眠后,就将之直接放到屋子地面上,供足桑叶,减除了以前那种用簸箕、搭架子,每天还要换一次蚕沙、桑叶梗的繁琐劳作,蚕农只需采桑叶、喂蚕。1人喂两张大蚕,给桑一次,只需20来分钟,省时省力,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备受老年人欢迎。而由于养殖中蚕渣不断积淀,其产生的蚕尿全被蚕渣吸收,也保持了室内地面的干燥。
在蚕宝宝“上山”时,养殖人员可以直接将方格簇置放于地面,让蚕宝宝自己爬上“山”,不靠人工捕捉。由于让蚕宝宝自己找“家”,基本不会出现“双宫蚕”,甚至连“黄斑蚕”也极少见,大大提升了茧子亮白度,优茧率更是季季都达到98%以上,每张蚕茧要比原来多卖上300元左右。
“这两年方山村每年蚕子发种量不减,在桑园面积没有增加多少的情况下,留守老人的养蚕收入却在增加,年年逾100万,王银成将养蚕这一纯手工的劳动转变为标准化‘地蚕’养殖方式功不可没。”方山村村支部书记朱光荣说,养了20多年蚕子,现在年岁大了,反倒觉得养蚕更省力省心更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