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涟水县保滩镇厉渡村农民严宝成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密密麻麻的菌袋整齐地排列着,菌包上,一只只食用菌长势喜人。严宝成正在采摘食用菌,忙得大汗淋漓,“这几天我们大棚出菇了,每天早上六七点就来摘,有时候人手不够了就喊村民来帮忙,大家一起忙活起来。”
2016年,严宝成利用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和精准到户项目补助资金4000元发展食用菌种植,在家门口建起了4座大棚,全年实现收入4万余元。脱掉贫困帽子后的严宝成,不忘乡邻,带动周边低收入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免费传授种植技术、提供技术服务,累计带领500多户村民一起走上富裕之路。今年,严宝成还获得了全省脱贫致富奖。
钻研栽培技术
成为“食用菌大王”
今年53岁的严宝成和食用菌打交道其实已有20多个年头了。1996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参加了为期半个多月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学习。“一开始我什么都不懂,看人家种,我自己盖了棚子也种,结果不知道技术,香菇长不出来,赔了不少钱。”最初的失败并没有让严宝成丧失信心。他向外地的种植户请教,自己也不断尝试。仅栽培基料,他就尝试了花生壳、玉米芯、棉籽壳、麦秸四种原料,最后才发现棉籽壳加尿素混合制作的基料发菌快、产量高,适于推广。制作基料、堆积发酵、装袋接种、发菌管理以及出菇管理,每一道程序严宝成都做足了功课。此后,严宝成自学研究菌种培育、草菇、平菇、香菇等种植方法,成为当地有名的“食用菌大王”。
2012年,严宝成年近八旬的父亲突患脑梗塞,住院治疗一个多月,花了家里10多万元积蓄。2014年3月,妻子心脏病复发,住院做了手术,严宝成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家里接连的变故,让严宝成无钱再去购买菌种原材料,食用菌种植就这样成了泡影,一家人只能依靠田里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2016年初,保滩镇1212了解到严宝成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帮扶。严宝成想要再种植食用菌,资金是个大难题,“每吨棉籽壳原材料就要2600多元,一下就要拿出5万元,钱从哪儿来?”严宝成一筹莫展。为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通过会商协调,保滩镇1212决定利用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帮助严宝成重新做起食用菌生产。
拿着到手的5万元扶贫贷款,严宝成激动不已,虽然食用菌种植技术已非常熟悉,但他丝毫不敢马虎,外出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为确保成功率,他有时一个星期都睡不上一个安稳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建起的3座大棚,当年食用菌种植便获得大丰收。仅食用菌种植一项实现收入2.6万元,加上田地和务工收入1.8万元,实现了脱贫目标。
带动乡邻致富
荣获“脱贫致富奖”
“自己脱贫还不够,还得带着周围老百姓一起脱贫。”严宝成如是说。为传播先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让四乡八邻村民通过种植食用菌尽快富裕起来,他不仅起早摸黑建起菌种培育基地和平菇、草菇生产示范区,而且还走遍了全县19个乡镇和周边淮阴区、淮安区等6个乡镇200多个村居,一边销售菌种,一边帮助培训推广食用菌生产技术,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10多年来,严宝成平均每年家庭经济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同时带动了村内及周边乡镇500多户群众生产食用菌,共同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在严宝成看来,菌菇种植不需要重体力,很适合村里的留守老人种植,能够让他们摆脱贫困的现状。于是,严宝成首先从自家大棚拿出400袋菌棒送给70多岁的邻居齐国栋,还主动教他如何施肥、喷水。很快,平菇长了出来,齐国栋老两口采摘了上街零卖,一个月算下来,赚了两三千元。在严宝成的带动下,村里不少贫困户都种起了平菇,据测算,被他带动的这些农户每户年收入可突破4万元。
今年春天,严宝成萌发了创建食用菌产业园、引领困难群体抱团发展的念头。“村里领导对我说了,打算让我带头,村集体出资,先建设十亩食用菌产业基地,听说现在大棚正在招标,年底就能投产。”于是,严宝成一方面帮助这些农户转变思想,带领他们到山东省寿光市、连云港市灌南县等地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免费为村内13家低收入农户传授种植技术、提供技术服务,并以成本价提供平菇菌棒。据悉,投产后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年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