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未到金秋时节,梁溪大地已处处可见丰收的喜人场景。记者日前走访数位“种养大户”发现,他们能够创业致富,除了依靠辛勤的汗水,还有一个共同的“奥秘”:不急于求成,眼光看得远。
葡萄还没成熟就已“卖”掉了
昨天,宜兴葡萄种植户韩建平十分忙碌,他和工人从早上5点开始采摘、装箱,一直忙到下午2点才吃上饭。老韩种葡萄“与众不同”:一是产量低,周边种植户每亩动辄3000斤,他每亩只有1500斤;二是上市时间比别人晚7-10天;三是成本高,施肥用的是豆饼、鸡粪等,每亩仅肥料就要近2000元。然而,他果园的效益很高,每公斤售价30多元,每亩收入2万多元。每年葡萄挂在枝头还没成熟,就被客户早早预订掉了。
“果品生产不能盲目追求产量。”老韩说,创业之初他就坚持走品牌之路。起初由于价格高,销售遇到困难,就拿着样品一家家跑厂矿企业上门推销,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很多城里人开车前来购买,80亩果园不用外出销售一粒葡萄。虽然产量低、上市晚、成本高,由于品质好,赚钱一点都不少。而周边不少眼睛盯着“产量”的农户,由于果品质量下降,不仅售价低,销售也是困难重重,反而吃了大亏。
“鸭司令”为何谢绝“包销”合同?
在宜兴官林?湖边,有个160多亩的野鸭养殖基地。这里模拟野外养殖环境,基地上覆盖了一张张大网,防止野鸭飞逃出去。水上种植水花生,下面放置网箱饲养黄鳝,鸭粪浇灌苗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链。“鸭司令”卢放光告诉记者,今年国内一家大公司前来商谈,准备每年帮助他们销售50万羽野鸭,但产品必须“贴”上对方商标。经过认真考虑,他还是毅然推掉了这笔“大生意”。
销售是农户最大的难题,为何谢绝诱人的“包销”合同?“从短期看,我们解决了销售问题,但长远来看,没有自主品牌,永远无法做大做强。”老卢说,他们摸索野鸭养殖技术花费了数年心血,如果采取“贴牌”销售,今后只能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大头”给了人家。因此,宁可现在艰苦一点,也不能失去发展机会。目前,基地已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了合作社,投资建成了年加工能力60万羽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品打入了南京、上海、无锡等地的大型超市和酒店,正全力把“官林野鸭”打造成响亮的地方特色品牌。
“孔雀大王”多次跌倒又爬起
宜兴南漕村有一个占地2亩的小型养殖场。面积虽不大,却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孔雀养殖基地。场主名叫顾小年,今年五十出头。这位当地闻名的“孔雀大王”,原本开着三轮跑运输。2000年底,他偶然看到一条孔雀养殖致富信息,于是拿出20万元积蓄,创办了孔雀养殖基地。2003年,养殖场刚走上正轨,就遭遇了“重重一击”,一场“非典”让老顾损失惨重。周边的几位养殖户亏了本接连关门改行,只有他一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只要看准了目标,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创业之初就摔了一个“大跟头”,后来还经历了“禽流感”等多次冲击,但老顾始终没有打“退堂鼓”。他说,随着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特种养殖的发展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广阔。目前,他申报了国家重点野生动物驯养基地,周边的农家乐庄园、生态观光园等纷纷上门购买孔雀,甚至还有沈阳、天津等地的客户不远千里前来求购,年销售达1000多羽。“时髦”的老顾还把基地“搬”到了网上,他的孔雀通过网络正源源不断“飞”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