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南茶北移,香溢河北太行深处

发布时间:2017-07-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摘要:曲保民和杨素珍。 东篱茶园喜获丰收。 东篱茶园的工人在加工茶叶。 茶叶,一直被视为生长于南方的植物。《茶经》记载:“茶,南方之嘉木也。” 十多年前,河北省便开始研究南茶北移。而今,北移的南茶已经走出实验室,在河北省开枝散叶,香溢太行。 位于邢台市临城县桐

南茶北移,香溢河北太行深处

曲保民和杨素珍。

 

南茶北移,香溢河北太行深处
东篱茶园喜获丰收。

 

南茶北移,香溢河北太行深处
东篱茶园的工人在加工茶叶。

 

  茶叶,一直被视为生长于南方的植物。《茶经》记载:“茶,南方之嘉木也。”

 

  十多年前,河北省便开始研究南茶北移。而今,北移的南茶已经走出实验室,在河北省开枝散叶,香溢太行。

 

  位于邢台市临城县桐花村的东篱茶园,是南茶北移规模化种植的佼佼者。从2012年开始种植,短短5年时间,东篱茶园的茶叶便热销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带动周边近百农户脱贫致富。

 

  南茶北移如何种得好、销得出?规模化种植遭遇哪些瓶颈?“茶叶”变“茶业”又面临什么新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东篱茶园。

 

  种茶树是个精细活,最忌讳套用北方传统种植方式

 

  仲夏时节,地处太行山深处邢台市临城县桐花村的东篱茶园,一块块茶田顺着山势依次向上延伸。在草木葱茏的太行山深处,这片占地30亩的茶园里,刚刚修剪完的茶树,像城市里常见的一排排整齐的冬青,叶片油绿润泽,长势喜人。

 

  “十几年前,南茶北移还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而现在,我们不仅拥有成熟的种植技术,而且已经实现了量产。”东篱茶园的女主人杨素珍,在一次茶文化交流会上,偶然结识了破解河北省南茶北移问题的专家张占义。2012年,杨素珍和丈夫曲保民在三峰山下的桐花村,流转了30亩土地,开始种植茶树。

 

  在茶园里,每块茶地上都搭建着镀锌钢骨架大棚,随着气温的升高,棚膜早已被拆除,只留下大棚的骨架。

 

  “这是冬天给茶树御寒的冷棚。”曲保民介绍,虽然外形和蔬菜大棚相似,但茶树所使用的大棚是冷棚,棚上不仅不盖被子,而且棚上还留有窗户。

 

  “冷棚的功能和南方所使用的暖棚截然不同,南方暖棚主要是为了茶叶提前上市;而北方的冷棚,好比在寒冷的冬天给茶树盖上的一床被子。晚上要关窗,太阳出来了,大棚要及时开窗,防止棚内温度过高。”曲保民说。

 

  茶树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7摄氏度到30摄氏度,北方由于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茶树种植在海拔800米左右。但即便如此,山区动辄零下十五六摄氏度的低温,仍会容易造成茶树大面积冻伤。

 

  正是有了冷棚这床特制的“被子”,娇气的南方茶叶,得以安然度过北方漫漫冬季。

 

  一提起茶树种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很难。曲保民说,其实南茶北移的技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并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譬如传统种地,咱都要把草锄得一点不剩。可在茶园,既要保留野草,又不能让草疯长。”曲保民解释,草能减少茶树根部水分蒸发,锄掉的草还田后又是绿肥。

 

  在东篱茶园,有一套特定的锄草动作,雇员只有通过考核才能上岗——身子要最大限度前倾,脚印要少,防止松软的土被踩实,同时锄草要用小锄,不能伤了茶树根。

 

  “锄草的深浅,要根据种植时间调整。第一年锄草要剔,以免草被连根拔起时带出茶树的根部,往后锄草的深度也要根据茶树的生长情况逐渐增加。”曲保民说,这样做是由于茶树根是一团没有主根的肉质根,而且茶树苗刚栽到地里,只栽5厘米深,锄草不慎,很容易伤根或造成茶树根周边的土壤松动。

 

  除了严格按照张占义老师教的冷棚种植法操作,曲保民也在实践中摸索着更加细化的种植路数。“不论是专家教的,还是自己学的,都要因地制宜。”

 

  但是曲保民摸索的这些路数,却使他的茶树种植方法看起来颇为另类。

 

  在桐花村,曲保民被老乡们取了个外号——水阎王。每到大雨一停,眼看着茶园里已经“水漫金山”,可曲保民却忙不迭地开始浇地。对此,曲保民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大雨下过,表面看起来地里浇透了,可雨水是热性的,好比人渴了,还使劲儿喝饮料,那只会更渴。”

 

  他认为,茶树喜阴喜湿,而且栽种在沙地,水的下渗性好,所以种茶树,最重要的便是控温控湿。

 

  曲保民从小便离开农村上学,虽然身份上还是农民,干农活却是“一张白纸”。不过现在想来,曲保民反而很庆幸。

 

  在茶园,曲保民的一间小屋,一张火炕占了三分之二,剩下的唯一家具就是一张书桌,各种农业种植技术的书和杂志摆了一米多长。“我种茶树哪个步骤怎么做,都是从书上比较了好几种办法,反而不受旧习惯的干扰。”

 

  “种茶树最忌讳的,就是套用小麦、玉米的种植方法和思维。”作为河北省首破南茶北移种植难题的专家,张占义将茶树种植成功的秘诀总结为四个字——“地皮不干”。

 

  可就是如此简单的四个字,却使不少种植户遭遇了滑铁卢。

 

  “冬天就是温度再低,白天也得保持通风,窗户开的大小,要根据气温微调。”张占义说,每年2月份都是最难熬的,这时候天气开始回暖,又正好是春节亲戚朋友走动的时候,“好多人一早走了,忘了开窗户,就中午两个小时,棚里的温度就能达到50摄氏度,地皮不多会儿就干了,茶树一死一大片。”

 

  “咱们北方人种小麦、玉米种惯了,种到地里不用管,到时候打打药、浇浇水就行,可种茶树是个精细活,一天都离不了人。”张占义有6个徒弟,管理着灵寿、临城、阜平830亩茶园。在这些徒弟里,曲保民夫妇的种植面积是最小的,但却是张占义最满意的学生,因为“这两口子种得精心”。

 

  自从2012年种上茶苗,5年来,曲保民几乎全是在茶园度过,连除夕夜都是在山上过。尤其是最初3年,为了节省改造电路的费用,小屋没有通电,照明只能用蜡烛。手机无法充电,曲保民便找来六七个旧手机,一次性充满电后轮着用。

 

  种得活销得好,南茶北移才算成功

 

  6月的茶园刚刚恢复了宁静。在之前的两个月里,这片大山深处的30亩茶园喜迎丰收,采茶、炒茶、走货,一片繁忙景象。

 

  “这次的春茶年前就被预订了大半,4月初,茶还没开始采,就有人提前住在村里等着了。”对于茶叶的畅销,杨素珍掩饰不住的自豪,“咱们的茶叶虽然名气不大,但凭着品质和口碑,一进入市场就占据了中高端,一份100克的茶叶,按品级不同能卖到1000至3000元。”

 

  虽初出茅庐,但这些茶叶甫一进入市场,便颇受青睐,如今已经销往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市场认可度逐年提高。

 

  如此不俗的成绩,不免令人好奇——在南方茶一统天下的茶叶市场,产自太行山的“无名小辈”如何争得一席之地?

 

  “茶叶的品质对得起这个价钱。”杨素珍介绍,生长期决定茶叶的内含物质,虽然和南方种的是一样的茶树,但就好比南北方的大米,由于南北方的气候、温度、湿度差异,口感也不尽相同。

 

  夫妻俩为东篱茶园所产的绿茶取名“桐花秀芽”。

 

  “西湖龙井泡三泡就没味儿了,但‘桐花秀芽’能泡九泡。”杨素珍介绍,评价一款好茶,讲究“两高一低”,高氨基酸、高茶多酚,低咖啡碱,“氨基酸有镇静安神,增进记忆力的作用;茶多酚有防癌,抗辐射,抗病毒等作用。两者含量越高,茶的滋味越浓,营养越高。茶叶中的咖啡碱过高容易引起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含量在3%以下的少之又少。”

 

  2014年,“桐花秀芽”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氨基酸含量4.6%,茶多酚含量21.2%,咖啡碱含量2.5%。检测结果显示“桐花秀芽”送检样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均达到优质茶标准,具备茶氨基酸高、叶片油润、滋味浓厚、香气悠长和耐冲泡等特色优势。

 

  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尤其是对于新生事物。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北方还能产茶,更不知道咱们太行山也能种茶,而且品质还很高。”除大部分走预订外,剩余的“桐花秀芽”会被放在杨素珍的茶艺馆销售,不少人一看“桐花秀芽”的定价,马上反问一句:“这怎么都赶上龙井的价了?”

 

  种得活是前提,但只有销得好,南茶北移才算成功。

 

  随着南茶北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茶叶产量的提高,张占义透露,因为找不到销售渠道,一些地方的茶叶开始出现滞销。

 

  “要让太行茶走得远,还得在市场培育上下功夫。”杨素珍说,有分销渠道并不意味着畅销,作为南茶北移首批“吃螃蟹的人”,自然要肩负起传播太行茶的历史、内涵,以及树立品牌的重任。

 

  2012年刚种下茶苗时,杨素珍夫妇便注册了品牌“邢香”,所产绿茶取名“桐花秀芽”,白茶取名“太白”,红茶取名“桐花红”,茶花取名“素心雪蕊”。

 

  “‘邢香’谐音取义‘邢襄大地’,‘桐花’取义‘桐花村’,仅仅通过名字,人们就知道,这些茶产自邢台,自然激发了人们想了解太行茶的兴趣。”杨素珍说。

 

  不仅如此,2016年7月,茶园还注册了“邢香茶”的公众号,借助这个平台传播北方茶、太行茶知识的同时,还开通分销商窗口,进行销售。

 

  除此之外,夫妻俩也在不断为这个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身处东篱茶园,颇有置身世外桃源的错觉。

 

  在这里,茶树并非茶园里唯一的物种,栗子树、樱桃树、杏树、桃树穿插种于其间,几十只鸡悠闲穿梭在茶田里。

 

  打眼一望,茶树每隔两三米便有一张15厘米见方的黄色黏虫板,上面密密麻麻地黏满了小虫。

 

  “我们种的茶保证不打一滴农药,不施一粒化肥。”曲保民介绍,在种植方法上,东篱茶园应用了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新理念,使产出的茶叶更加纯天然,也为销售增加了一个新的卖点。

 

  “茶叶”变“茶业”,规模化种植尚有瓶颈

 

  在东篱茶园,曲保民的工作室兼居所是一处农家院,屋内的布置很古朴,不过,与古旧的木板、红色的砖墙相比,门后墙上的“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标贴颇为醒目。

 

  此外,包括一年前注册的“邢香茶”公共号,都是夫妻俩为移步电商做的准备。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些准备一直没有用武之地。

 

  “今年春茶只有80多斤,即便想多卖也不行,产量跟不上。”受制于产量,杨素珍说,茶叶目前靠口碑就已经预订一空,只能走小众路线。

 

  不过曲保民并不甘心。

 

  这个曾在北京创业十几年的“茶农”心里,有个更长远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推广到临城县山区;第二步,将种植进一步扩展到沙河、内丘、赞皇等地;第三步,使茶树种植遍及太行山沿线。”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扩大茶树的种植面积。

 

  “我们有销售渠道,只有扩大种植面积,才能塑造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在传播茶叶技术上,曲保民乐于走“分享经济”路线。不过即便是对技术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依然没有激发起农民的学习兴趣。

 

  “北方气温低,相比南方茶树5年便进入盛产期,北方茶树要等到第7年。”杨素珍说,前期的大投入,使有心种茶的人望而却步。

 

  仅仅30亩茶园,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虽然杨素珍、曲保民在人前被称“杨总”“曲总”,但现在他们名下没有一套房产,还在租房住。“茶园前期投入300多万元,从2014年才开始产茶,前三年不仅没一点儿回报,地租、用工等更是一笔大开销。”为此,夫妻俩卖掉了名下唯一一套房产。2013年年底,为了给工人发工资,又抵押了哥哥的房产,种植才得以维持。

 

  “种茶主要是前期投入大,只要挺过了前5年,收益很可观。”曲保民介绍,茶树的盛产期为50年到70年,每亩地的收益粗略估计能达到2万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智慧农业。”曲保民说,所谓的智慧农业,就是对农业种植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汇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用智能控制系统,对茶园的设施进行智能化控制。如此,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茶树种植的成功率,这也是实现标准化种植的重要手段。

 

  但,资金短缺是这个计划的一大瓶颈。

 

  “不仅仅是智能化改造,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工也要跟上来,但占地怎么解决?设备资金能不能顺利申请贷款?这些都是问题。”杨素珍说。

 

  令夫妻俩忧心的,不止于此。

 

  2015年冬,邢台山区遇上了史上最冷的冬天。茶树承受的最低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但当时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3摄氏度。

 

  极端的严寒造成茶树的大面积死亡,足足损伤了20万株。经此一劫,曲保民深感购买农业保险的必要,“但一打听才知道,茶树根本不在保险业务范围内。”

 

  采访结束时,夫妻俩特意引记者看了东篱茶园新培育的茶苗。

 

  “前年茶树结了种子,没想到真长成茶苗了,这就好比南方媳妇,生出了土生土长的北方娃。”在这块小小的地块里,20厘米高的茶苗虽然只有筷子粗细,但瘦小的身杆上已经长出了一两片新绿。

 

  “一杯新茶”如何唱出“一曲新词”

 

  曾经,北纬38度,一直是茶树突破不了的生长界线。

 

  如今,分布在灵寿、临城、阜平的830亩茶园,令太行山深处飘来阵阵茶香。

 

  2004年,本报专门报道了河北省首破南茶北移技术难题的专家张占义。十多年过去了,北移的南茶逐渐在北方落地生根。

 

  如果说,十多年前,南茶北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否种活;而现在,南茶北移则面临着很多“成长的烦恼”。

 

  张占义告诉记者,随着茶树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茶树盛产期的到来,茶树种植显现出两种不同的现象。

 

  一种现象,是张占义所产茶叶的滞销,今年张占义收获的600斤春茶,几乎还纹丝未动。另一种现象,是东篱茶园所产茶叶的不够销,但扩大再生产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等难题。

 

  看似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其实都暴露了北方茶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对此,第一种现象好理解,由于生长期长,产于太行山区的茶叶口感和营养物质都具有很大优势,价格自然不低。但由于尚未形成品牌影响力,太行茶并未形成公认的口碑,陷入“有价无市”的窘境。

 

  而第二种现象,虽然相比之下,已经跨越了销售瓶颈,但同样是碍于品牌影响力不足,茶园难以在争取贷款和规模化种植中取得红利。资本都是逐利的,不管是投资方,还是旁观的农民,抑或是农业保险的承保方,一旦嗅到品牌的高回报,自然会闻风而动,扩大再生产也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打造品牌上下硬功夫,农产品产销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同样适用于解决北移南茶的烦恼。

 

  但北移的南茶毕竟是新生事物,市场培育和反应都需要时间,成长中的磕磕绊绊需要在不断摸索中解决。

 

  不过,既然太行茶已经在太行山扎根,良好的经济效益已经显现,那么各级1212也要善于充当伯乐,有意识地扶强做大。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南茶北移的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们研究出来的冷棚等保护性栽培方法,能有效调节温度,使茶树的种植突破了之前所谓的生死界限。

 

  张占义介绍,符合这些条件的,河北省的太行山沿线有2700多万亩,燕山山脉沿线有2000多万亩,两山脉连接处也有2000多万亩。

 

  太行山沿线区,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2015年底,农业部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倡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熟的技术,广阔的适宜种植面积,不论是自然禀赋,还是政策导向,南茶北移都不失为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太行山区农户增收的一条新路。

 

  太行茶的发展,不由使人想到南茶北移的山东样本。山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茶北移,如今,“日照绿茶”“崂山绿茶”“泰山女儿茶”已经成为当地名茶,也成为北方茶中的翘楚。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当地1212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推广、精深加工推进中的身影。

 

  扶持茶树种植,既包括激发农民种植热情的种植补贴,也包括一支保驾护航的成熟的培训队伍。

 

  相比传统的小麦、玉米等作物,对北方来说,茶树种植毕竟是个新鲜事物,农民需要及时的技术指导。过去十多年里,张占义自觉充当指导,几乎有求必到,每块茶园的地头儿,老爷子都摸得倍儿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77岁的张占义坦言跑不动了,可省内懂技术的服务人员后继乏人。

 

  而现在,张占义最需要的,是能够申请项目建一个种苗基地从事育种工作。

 

  张占义介绍,茶树虽然在太行山区扎根十多年了,但一直采用的是移植南方茶苗的办法,如何筛选出抗性好、适应性好、生产稳定的北方茶苗,这项工作迫在眉睫。而育成一个茶树品种起码要十年,不仅周期长而且投入巨大,这些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南茶北移是“一杯新茶”,要真正唱出“一曲新词”,让茶树更稳固地扎根在太行山区,还需1212和有关方面扶一把。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