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探索蔬菜新模式1994―2002抓学习转思想,逐步探索蔬菜新模式 1994年秋,茶棚乡带领部分群众到唐山等地参观流学。上官营村部分农户开始建棚发展设施西红柿,当年建棚10个左右。通过一年的试种,一个棚可获利 2500元左右,相当于种植玉米的5倍。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2年,全乡面积2000余亩。
2003年―2013年抓服务促发 展,快速扩大基地规模2003年,茶棚乡提出了“三线并举、一线突破”的发展思路,将蔬菜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土地流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修 路6.7万延长米,电网覆盖面2万亩,打井1639眼,修排灌渠7万延长米。通过服务和扶持,设施蔬菜实现了规模化、园区化发展,从2003年开始,连续 10年以千亩的速度递增,现全乡设施西红柿面积达到13860亩,带动4000余农户,并成功打造了农业部标准园1个、省级蔬菜产业示范村4个、市级蔬菜 百亩方9个。
抓技术强质量,推广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种植技术,通过专家视频、短信等方式使群众与省、市蔬菜专家、大专院校及各大生产厂 家建立广泛联系。强化对种植户投入品监管,杜绝禁用、控制限用农药的使用。围绕“四节一增”(节水、节肥、节药、节工、增效),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全面 应用自动卷帘机、微滴灌溉等节水设施,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并推广应用秸秆反应堆、诱虫板、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等生物防控技术20余项,无公害生产技术 做到全覆盖,群众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不断创新生产模式,先后在前、后、西石河发展了裸地菜多茬立体种植模式,小黄山 发展了“五茬叶菜+番茄”六茬菜模式,棚室蔬菜由“早春一大茬番茄+玉米”探索出“番茄+油豆+玉米”的生产模式。在上官营进行国家级标准园创建工作,在 上官营、小黄山、后石河、曹西庄四个村进行省级蔬菜产业示范村创建工作。
抓市场促销售,树品牌提高组织化程度2002年成立了茶棚蔬菜 产销站。2005年在上官营村扶持筹建了西红柿批发市场,该市场日容纳收销货车400余辆,日销售量达25万公斤,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东北等地大型 批发市场,年销售额2亿元,现已成为抚宁县最大的设施西红柿专业批发市场。
为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将组织化建设作为推进蔬菜产业 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成立蔬菜产销协会、农业技术协会、蔬菜研究会,扶持并发展合作社53家,依托合作社与多家超市、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推动 农超对接、农企对接。2004年申请注册了“茶棚”牌商标,先后被评为“秦皇岛市知名商标”“河北省著名商标”等,在2011年成都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 交易会上获得“金奖”,“茶棚”牌西红柿已成为京津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2014拓思路延链条,升层次促跨越为使番茄产业做大做强,茶棚 乡依托产业优势,制定了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规划再发展设施番茄1万亩,全乡总面积达到2万亩。并在3700亩的中心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在上 官营村投资270万元实施占地108亩的秦皇岛市西红柿产业核心示范展示区项目,进行水肥一体化、新品种示范试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 设施蔬菜先进技术的展示,以此带动全县西红柿产业提质增效。改变传统的初级产品销售方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托并扶持日昌升农产品有限公司,扶持 日昌升合作社投资 450万元建西红柿汁生产线,投产后,可填补我市西红柿加工产业的空白。
相关链接茶棚乡地处抚宁县西部,距县城 9.5公里,距秦皇岛市40公里,乡域东部、南部与抚宁镇接壤,西临卢龙县,北接台营镇。辖38个行政村,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万亩,4 万口人,人均耕地面积1.43亩。茶棚乡属于半山区,东部为平原,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种植蔬菜、玉米等作物,西部为浅山区,荒山和坡耕地 较多,适合种植白薯和林果业,是抚宁县农业重点乡镇之一。
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茶棚乡历届领导班子将西红柿产业作为调优农业结 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抓手,不断加大鼓励、引导、扶持与服务力度,创新载体,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了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蔬菜 播种面积达4.9万亩,其中以西红柿为主栽品种的设施蔬菜面积达13860亩,占耕地面积的24%,年产西红柿6000万公斤,创产值达2亿元,成为我市 最大的设施西红柿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