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河北抚宁:小小西红柿 长长致富路——抚宁县茶棚乡西红柿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4-04-29  来源:新农网
摘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零星种植,到去年年产6000万公斤、创产值2亿元,茶棚乡西红柿成就了几万村民的 致富梦想。建设核心示范展示区、发展农业观光游、增加西红柿附加值……现如今,把番茄产业做大做强,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茶棚乡的思索没有止步。那 么,“茶棚乡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零星种植,到去年年产6000万公斤、创产值2亿元,茶棚乡西红柿成就了几万村民的 致富梦想。建设核心示范展示区、发展农业观光游、增加西红柿附加值……现如今,把番茄产业做大做强,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茶棚乡的思索没有止步。那 么,“茶棚乡模式”能为辖区村民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能为我市农业突破传统、实现跨越,提供哪些借鉴?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名词解释一从“12寸”到“32寸”

  钟乃友、杨爱英夫妇,50岁左右,抚宁县茶棚乡上官营村人。他们家的电视经历了3次更新换代。从最初12寸的黑白电视,到1998年的25寸彩电,再到前年32寸液晶电视。电视的颜色在变、尺寸在变,不变的是他们始终觉得日子会越来越好。

  给他们生活带来彻底改变的是“西红柿”。他们比村里最早搞种植的那拨人晚了3年。当1994年村里人开始发展设施大棚时,他们两口子还在北京起早贪黑地卖豆腐、豆腐脑。

  1997年,因为孩子要上小学,他们带着在首都赚的第一桶金回村了。自己家里有5亩地,以前种的水稻、玉米,“过日子都不够,啥也干不了。”看着别人种西红柿来钱了,两个人一商量,当即在自家地里起了两个大棚。

   “我们这水土好,西红柿种多少就能销多少。”2000年,吃到西红柿种植的甜头,他们从同村人手里又租了一个大棚。“年轻时想多干点,给孩子多攒点儿 钱。”杨爱英告诉记者,他们结婚时有3间房,1996年为了儿子以后好找媳妇,他们借钱给年仅8岁的孩子预备了3间房。那时候,如果仅仅种些玉米、水稻, 把借来的钱还上,今后的日子也会紧紧巴巴。

  “好在我们在大棚里种植西红柿。”2007年,老两口又盖了3间新房自己住。每盖一处房,装修不算,家具、家电都要换新的,这些可不是小数目。十多年来,孩子的学费、女儿的嫁妆、儿子的婚礼等等,所有费用全出自老两口辛勤耕耘的4个大棚。

  名词解释二“有规模的地头市场”

  3月26日早晨8点半左右,记者一行来到上官营村村北、占地32亩的西红柿批发市场。后石河村村民孙国兴正将自家大棚里产的10箱西红柿,往买家的大货车上搬。

  “今天早晨6点到这儿,差不多10分钟就卖了,我这600多斤能收入1500元。”5年前,孙国兴没像往常一样,在自己地里种玉米,“玉米卖好了,一亩地最多也就挣1000元。”

  正聊着,经纪人肖春义进入记者的视线。他是抚宁县政协委员,算是西红柿销售领域的“老江湖”了。

  1994年秋,茶棚乡带领部分群众到唐山等地学习,他就在队伍中。回来后,脑袋活络的他主动跑上官营村周边的村子,找村干部、村民,跟他们讲发展大棚种植的好处。在他的鼓动下,不少人搞起了设施西红柿。

   后来,西红柿种植有了一定规模,并且“种了没有卖不出去的”。看到大家只能在村里鲁花路两旁销售,或者几家搭伴到海阳镇批发市场卖货,“有规模的地头市 场”这个观念开始在肖春义脑子里萌生了,他把它写进了当年的政协提案。“想不到2005年,我们的西红柿专业批发市场就营业了。有市场就有竞争力,大家就 想方设法提质增效。”肖春义觉得自己的想法搭上时代的脉搏。

  2004年以来,天津的马先生开始来上官营村批发市场收购西红柿。“这里的 口感好、硬度好、便于保存、运输,供不应求。”马先生说,以前自己去昌黎乐亭、唐山收货,往往是在村里大棚边,忙活一上午收个2万来斤。现在这里有了专门 的市场,可以货比三家,并且节省了时间,效率提高不少。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