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杨秀平是在坝辉村委会办公室,当时我和包村干部刘斌到村委会要材料,他正好在一旁。他四十多岁的年纪,脸上挂着少许胡茬,说话斟酌,看起来很沉稳。
闲聊中,提到村里脱贫的话题。刘斌半开玩笑地说,这位坝辉村人口主任,便是村里首屈一指的养殖大户。杨秀平笑着摆了摆手,没有否认。随后,在杨修平的邀请下,我们一起去去了他家,参观他的“林下香菇养殖基地”。
汽车沿着山路往上爬,拐了好几个弯儿。走了大约十分钟,杨秀平突然说道:“到了。”下车后,旁边是一所矮房子,周围看上去普普通通。
我心里泛起嘀咕,说好的林下香菇种植基地呢?只见杨秀平走到马路边上,拨开路旁的杂草,回头朝我挥了挥手。然后,自己一马当先地从杂草堆里走了下去。
我好奇地跟过去。拨开杂草,方才发现内有乾坤。茂密的丛林下面,密密麻麻地堆着一排排菌包,用木条简单地围起来。由于树林的阻碍,看不完整。
杨秀平已经来到最近的一窝菌包旁,蹲下身子,拾捣着什么。回头看见我,笑着说:“不好意思,前不久才刚发过一次香菇,现在看不到什么东西。”
沿着那条小路走了下去,进入林中,顿时感到空气阴冷了不少。我来到杨秀平身边,看见他脚下放着不少蘑菇,相比市场上,看到的要大很多。然后,听他说道:“这些都开花了,不好买,只能自家吃。”
站在杨秀平身旁,总算能够将他的这片“种植基地”尽收眼底。总共大约两、三亩地的菌包,整齐地摆放在高低不平山坡,占满了树木间的空隙。
杨秀平说,他是去年底去周覃学习时接触到香菇养殖的。得知这一产业的利润丰厚,便忍不住动起了脑筋。不过,周覃的香菇养殖走的是产业化的路子,是“用大棚种出来的”。在他看来,这样的模式投入太大,风险也高。结合老家的实际情况,几经思量后,杨秀平想到了“林下香菇养殖”。
“我们这边山多,树也多。树林里的环境,正好适合香菇的生长,不用在多花成本去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只需要少许材料,便能搭建起一个简易的养殖点。这样种植即节约成本,长出来的香菇品质也不错。”杨秀平说道。
从去年底开始投产至今,杨秀平的“林下香菇养殖”已经收获了三次。五千个菌包,2万余元的投入,现在已经收回了成本。接下来,还有两次发菌。今年内,这批菌包就能够带给他1万块左右的收入。
“如果一户能够种植2万包,那么每年每户的纯收入就能达到四万元,基本上就算是脱贫了。”杨秀平高兴地说道。现在,他已经联系好了厂商,只要香菇出得来,商家便会按照收购价集中购买,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杨秀平曾是羊翁村的支书。撤乡并镇之后,他担任新坝辉存的人口主任。这些年,他尝试很多产业,也挣了些钱。目前,除了林下香菇,他也在尝试养猪,还准备种枇杷。
杨秀平说,他想做个开拓者。这些年,他不断探索和尝试,既是为了改善自家的经济,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真正能够脱贫路子,带动当地的群众一起致富,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