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对于毕节来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因为毕节人受够了生态薄弱的苦。
生态差,向土地“要一口吃的”都艰难,更别提靠种植与养殖致富。
如果不是生态变好了,海雀的今天不会是“山清水秀农民富”。
如果不是生态变好了,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小屯乡滑石村肯定还是一片荒芜之地。
28年前,毕节人跳出“越垦越穷”的怪圈,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并着手“退耕还林”。
自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战略思路,把“生态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全市干部群众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牢牢抓住发展要务,让生态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生态变好了,山青了,水绿了,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凸显,并呈现出“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
一
倮布嘎优质核桃种植示范基地是“全国核桃标准化示范区”、“省级重点现代高效核桃扶贫产业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赫章县财神镇倮布嘎村和财神村。
2009年初,赫章县采取“政府扶持引导、部门监管指导、乡镇动员组织、合作社具体实施”的方式,由倮布嘎核桃专业合作社选用优质核桃嫁接苗,建成优质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亩,目前核桃已全部进入挂果期。2015年,该基地每亩核桃产量达200斤,综合产值达5500元以上。核桃产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示范基地核桃进入丰产期后,预计每亩产核桃500斤左右,亩产值近10000元,该基地核桃坚果年产值将达2500万元。种植核桃已经成为群众增收的“摇钱树”,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新农村建设的“风景树”,种植业中的“铁杆庄稼”。
油用牡丹,是另一种“一年种百年收”的“铁杆庄稼”。
今年,赫章县继续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资源互补、产业共生、项目拉动、集团发展”的思路,建立六曲河油用牡丹示范园区,种植油用牡丹2583亩,其中河边村703.3亩、燕子村1533.1亩、碾房村346.6亩。准备通过试点示范,把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成为全县支柱性产业,推进油用牡丹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做优产业品牌;以科技为支撑,加大栽培技术、种苗培育、特色产品等研发力度,切实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以政策扶持为保障,支持、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强的目标。
二
总溪河沿岸的玛瑙红樱桃晶莹剔透,自“诞生”起便深受消费者喜爱。
纳雍县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2007年以来,纳雍县对维新、厍东关总溪河沿岸的玛瑙红樱桃种植进行了连片规划,重点扶持,打造维新——东关玛瑙红樱桃示范基地。截至2015年,仅厍东关乡种植玛瑙红樱桃面积就达到1.4万亩,其中达到盛果期的有8000亩,产值总计达到5000万元以上,果农人数上万人,其中贫困户600户。除了收入从数十万到上百万元的种植大户外,绝大多数果农户均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
同时,该县重点打造沙包布朗李基地和文昌布朗李基地,全力推进特色经果林板块经济建设。今年,该县已发展布朗李近5万亩,进入盛果期的李子达0.8万亩,亩产5000斤以上,每亩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惠及贫困农户500余户。
三
在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的“战役”中,毕节全市形成了“种类与质量并重,水果与干果兼顾”的发展模式,并推进“以短养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效益,升级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毕节大力抓好特色经果林板块经济,以产业富民。集中打造以赫章、威宁为主的优质核桃板块经济区,以七星关、大方、黔西和金海湖新区刺梨,威宁苹果,黔西、大方石榴,威宁油茶,总溪河及鸭池河流域樱桃为主的精品水果板块经济区。同时加大贫困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力度,积极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蔬菜、菌类、茶叶等种植业和林下养禽、林下养畜、林下养蜂等养殖业,惠及更多贫困农户。
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对农户增收的贡献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全市通过实施林业工程、发展特色经果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2015年全市林业产值达151.6亿元(其中林业种植和培育66.46亿元、木材和竹材采运0.85亿元、木材生产和加工利用14.79亿元、森林生态旅游50.83亿元、其他18.67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185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2元的26.3%。
在毕节,生态与发展已走入正轨。而勤劳朴实的毕节人正在享受着生态变好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