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国强正在喂孔雀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特色。在亳州,有这样一群新农人,他们转变传统思维,不断走出去学习,靠养殖孔雀、青蛙、土鸡等特色品种,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子。即日起,本报将一一走近这些特色养殖户,倾听他们不一样的致富故事。
与孔雀共舞,80后小伙年入百万
孔雀被称为“百鸟之王”,平常我们想看一眼,还要跑到动物园。但是,谯城区双沟镇闫庄一位80后年轻小伙闫国强养殖了上千只蓝孔雀,并靠这些孔雀增收致富。12月14日,记者来到闫国强的孔雀养殖场,探访他与孔雀共舞的致富故事。
中午时分,正值孔雀进食时间,闫国强端着装满玉米粒的瓢勺,正在给孔雀喂食。坪场上,一只只蓝孔雀身段优雅,彩色的羽毛闪出美丽的光泽。它们或悠闲踱步,或息于木架乘凉,或交颈而戏、引颈高歌。
闫国强今年31岁,2013年开始尝试孔雀、七彩山鸡、贵妃鸡、鸵鸟等特禽养殖。而孔雀则是他的重点养殖对象,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只。
说起这些孔雀,闫国强打开了话匣。“孔雀浑身是宝,他的肉和蛋是餐桌上的高级美食,羽毛可以制成工艺品,胆可以治病。”闫国强说,目前他主要经营的品种有孔雀苗、商品孔雀和种孔雀,占比较大的是孔雀苗。刚孵化出的孔雀苗每只可卖100元左右,主要卖给其他养殖场饲养。孔雀苗养殖5个月左右即可上市,成为商品孔雀,供饭店食用,每只价格在四五百元左右。种孔雀则是长期养殖用来产蛋和繁育的。
根据闫国强的描述,孔雀蛋的大小介于鸭蛋和鹅蛋之间,价格却是它们的几十倍,每枚孔雀蛋售价达60元。高昂的价格源于稀有,因为种孔雀养殖周期长,需要两三年时间,养殖成本高,且种孔雀的产蛋率低,每只种孔雀首年的产蛋量只有六七枚,高峰期也不过20多枚。
谈起养殖孔雀的收入,闫国强脸上露出了笑容:“比传统养殖强多了,按照目前的养殖规模计算,每年的毛收入大概100多万元吧!”
转变养殖观,大胆尝试孔雀养殖
闫国强从小就喜爱动物,2003年起一直从事传统养殖。后来,传统养殖业几次遇上禽流感等市场风波,亏损较大。“转变观念”成为闫国强脑海中闪现的高频词。
2013年初,闫国强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养殖孔雀的报道,顿时起了兴趣。之后,他通过网上搜索和多方了解,得知养殖孔雀收入可观,市场潜力大。瞅准商机后,闫国强开始在网上查询各种关于孔雀养殖的资料,并多次到外地养殖场学习技术和经验。
当年,他便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简易养殖棚,从河南引进几十只蓝孔雀进行试养。由于河南与亳州的地域环境相差不大,几十只孔雀试养得很成功。下半年,闫国强开始加大投资,又以每只种孔雀2000元的价格花费60万从重庆等地购买了300只种孔雀。但是,因为水土不服,不到一个月时间,100多只孔雀相继死去,损失高达20多万元。
让闫国强难过的不仅是亏损的钱,还有村里人的质疑。对于孔雀这种珍禽,村民们自己不敢尝试,私下却都在议论,认为闫国强是瞎胡搞。
“厂房都建好了,这个时候放弃等于前功尽弃。” 闫国强说,他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越有困难,他的勇气就越足。通过后期精心研制饲料配比和钻研防疫技术,闫国强最终突破层层难关,成功实现了蓝孔雀在亳州本土的自然繁育。
依托乡村游,孔雀消费走进农家
记者注意到,坪场地面上,不时能看到几根两尺多长的羽毛。闫国强告诉记者,当前正是孔雀的褪羽季节,孔雀尾巴上的长羽毛大部分都已褪掉,现在看到的是重新长出来的。“你可别小看这些羽毛,能做成各种工艺品。”说着,闫国强带记者去房间参观了用孔雀羽毛制成的耳坠、胸花、发卡等饰品,这些饰品在网上都有销售,是闫国强与外地一家工艺品加工厂合作的成果。
这些年,闫国强靠养殖孔雀打开了致富之门,2014年,闫国强又成立了亳州鸿鹏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合作社里100多位社员与孔雀共舞,共同开启“致富之屏”。
早些年,由于商品孔雀的价格较高,普通人群和小饭店难以消费,致使本地市场难以拓展,闫国强也只能把主要市场放在了外地的酒店和养殖场。
近年来,合作社将目光瞄向了新兴旅游产业——乡村游,与许多全国文明生态旅游村合作,为那里的农家乐输送商品孔雀和孔雀蛋。同时,参与生态村景点、动物园、观赏园的孔雀观赏区建设和羽毛饰品的销售,将孔雀消费与旅游消费完美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