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琳在查看茭白生长
情况储琳向村民讲解茭白种植技术
储琳(右)指导村民种植猕猴桃
储琳,男,69岁。在他的人生档案里,记录了当3年民办教师,11年村干部,其余都是农民。
可他在主簿镇,在岳西县,享有很高声誉。他曾获得许多省市农林科研奖项,还被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授予“高级农艺师”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找到了一条不种粮食的致富路。这个昔日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的小山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600元,位于该县前列。
9月10日,记者走进余畈村,探寻这个“土专家”的精彩人生。
穷则思变: 水田少,向山场要效益
“村干部是我这辈子当过最大的官。”9月10日,在余畈村委会,年近七旬的储琳打开了话匣子。
1985年至1990年,储琳任村委会主任。当时的余畈村人均水田面积仅0.5亩,四口之家年仅收获粮食1000多斤,别无其他收入。
“冬闲时人人不是靠墙角晒太阳,就是围在火宕边。”储琳说:“要摆脱贫困,不能只埋头在半亩田里,要向山场要效益,余畈村人均13亩山场大有发展前景。”
1987年,岳西县罐头厂选点进行基地建设,由厂方提供垦地、设施等预付款,储琳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到100亩建园项目。这个冬天,储琳一头扎进工地里,落实工程量、技术指导、分片验收……
当年,储琳就带领村民开辟猕猴桃园130亩,第二年春天栽上苗子,紧接着创办“双丰猕猴桃”场,以后每年递增百亩,至1991年发展到395亩,猕猴桃初果期年增产量1000公斤,总产14371公斤,产值7万余元。群众第一次从山场上获得收益,掀起了开垦建园高潮。
致富的曙光就在眼前。
1991年春,18株猕猴桃枝条上出现水渍状白色混浊菌脓,不久枯死,到1993年,多达2700多株猕猴桃树染病。双丰猕猴桃场投入约15800个劳力和31.5万元资金,几乎全部打了水漂。
当地政府请来了省农科院教授实地察看,确定为溃疡病,但无法根治。见发展猕猴桃前途渺茫,果农纷纷拆下拉架铁丝,自认倒霉。
“畏缩不为,则无自强之日!”储琳不甘认输,他与儿子储青松以及本村青年黄国华通过细心观察、分析,发现天气、温度、海拔、坡向、品种等因素与病害流行有很大关系,难关并非不可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