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布时间:2012-06-06  来源:辽宁金农网
摘要:几年来,他带领全村发展无公害蔬菜和水产养殖,利用靠长江边的优质水资源,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在田间地头砌抗旱排洪沟渠,架设电路,安排水泵,在各个小自然村,修建石子道路,方便村民出行和蔬菜运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邢福生今年51岁,1981年高中毕业后就回到郊区桥南办事处长江村种地,没几年就当上了村干部。村里有个1200亩的集体鱼塘,其他地方鱼塘亩产量1000多斤,而村里的鱼塘亩产量还不到150斤,村里自然没人愿意养鱼。“我就纳闷了,其他地方的鱼塘产量怎么那么高?”邢福生说,凭着一股爱钻研的劲,他将30亩的荒滩改造成了鱼塘,自己来试验。找专家,买书看,到处找人请教,第二年,鱼塘亩产量达到1200斤,挣了3万多元,这消息在村里一下炸开了锅,“你是怎么养的?跟我们说说。”村民们纷纷向他取经,争着承包村里的鱼塘,就这样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了20万元。

  第一个“吃螃蟹”有风险,可是邢福生敢,试验养鱼全是自己出钱,也可能会失败,“被选为村干部就要给村民带头,做点实事。”1995年,在专家的帮助下,他又在自己的鱼塘里试验养殖罗氏召虾,每亩产量达220斤,按当时价格算,每亩近1万元的收入,第二年,他的养殖经验便向全市推广,到1998年推广面积达到1000亩。

  几年来,他带领全村发展无公害蔬菜和水产养殖,利用靠长江边的优质水资源,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在田间地头砌抗旱排洪沟渠,架设电路,安排水泵,在各个小自然村,修建石子道路,方便村民出行和蔬菜运输。

  带动邻里种葡萄

  2005年由于征地建设等原因,当地原有的水系被破坏,村民住的地方离田都有5公里远,不少村民不想再种地。邢福生指着自己50亩的葡萄地告诉记者:“最后没办法,我就将36户的50亩地给租了下来,谁让我是村干部呢?”可是面对全是杂树的这片地,邢福生也犯了愁,“这可咋办?种什么呢?”偶然听说芜湖有个种植葡萄的大户,邢福生立即赶去请教,“回来后就定下来种葡萄。”邢福生说,要种优质葡萄,对于他这个门外汉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买书,请教专家,到全国各地学习新技术。第二年,葡萄丰收,邢福生又一次尝试成功。

  看到丰收喜悦,但没有人知道邢福生有多少汗水和泪水。最初投资种植葡萄时,他甚至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50亩地,1200个葡萄十字柱,70多斤一个,全是邢福生一个人埋的,经常累趴在地里。为了学习新技术,他每年都要去外地向种植大户取经,学技术,有时还偷着学,“其实更多的是靠自己摸索。”

  当村干部时,总是想点子带着村民致富,邢福生一直带着头。如今,自己摸索出种植葡萄的窍门后,他又带动邻里跟他一起种葡萄,如今已经有10来户,共种植了70亩左右的葡萄。邢福生帮他们引进新品种、买肥料,带他们去学习技术,为他们找销路,邢福生还把自己知道的技术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都是邻里,这么多年有感情了,也想他们能致富。”现在村改居后,邢福生就在长江社区主要负责民政工作,每天早上5点多他都要去地里转两个小时再去上班,下班后又要到地里转悠到8点多,邢福生将自己的经验概括为六个字:细心、认真、持久。

  现在邢福生更忙了,他开发了一个集采摘、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用地200亩。“农村许多田都没人种,看着可惜。”热爱土地的邢福生不愿看着土地被荒废,便想着利用起来办个农家乐。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