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对四川省汶川、北川、绵竹、什邡、青川、都江堰等地造成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些区域多属于盆周山地和高原玉米主产区,玉米既是口粮,又是饲料粮,如何做好灾后玉米增产,农业部科技入户玉米首席专家李少昆说:玉米生产直接关系到这些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对部分灾区和周边地区的初步调查,并结合多年对灾区玉米生产的了解,提出如下建议:
技术对策跟上
现阶段灾区玉米正处于苗期阶段,是玉米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李少昆专家说必须及时加强田间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抢收前作,保证玉米减灾增产的时空条件。当前,在加强抗震减灾的同时,应组织人员抓紧晴好天气抢收小春作物。灾区玉米多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间套种植,及时抢收已成熟的小春作物,可为玉米增产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同时可避免近期降水偏多而导致小春粮食作物未及时收获发生霉烂损失,保证粮食生产的“半年粮”,为灾区的农民重建家园做好粮食储备。二、要匀苗定苗,追施苗肥。苗期管理的目标是苗全、苗齐、苗壮。对直播田块和移栽未定苗田块及时匀苗定苗。目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玉米苗生长旺盛,穴内株间竞争加剧,及时匀苗可减少弱小苗。匀苗后再进行追肥促壮管理。由于灾后连续降雨、土壤墒情好,可改变传统的肥水兑匀追苗肥为干穴施用,以减轻劳动强度。三、清理田间、除涝防倒。由于地震灾害导致山体滑坡和连续降雨,对受山体滑坡影响较小的田块,要及时清理田间石块,扶正被泥土填埋的植株,对受污严重植株还应清洗叶片,利于正常生长。同时,对排水受影响的田块,应抓紧对田间四周和厢沟进行清淤,保持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预防植株倒伏。四、要针对诱发病虫害进行高效综合防治。当前田间湿度增大、温度持续增高,可能诱发纹枯病、茎腐病、南方锈病及大小叶斑病。结合耕作措施进行田间排湿的基础上,及时防治。五、要及时补种改种,加强落实配套技术。对受损失严重的玉米田块和稻田受损无法蓄水的田块,及早准备补种和改种玉米。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播期试验结果表明,补播和改种越早越好,补种和改种时间最迟在6月5日前,平均亩产仍可达到375.3公斤,每推迟1天平均减产10.2公斤。品种最好选择中熟、抗逆(抗叶斑病和锈病以及耐高温干旱)品种,例如成单30、川单13等,不宜选择早熟品种。种植密度应比春播玉米每亩增加500-1000株。
组织措施配套
为了加强上述技术措施的落实,李少昆专家特此建议:一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做好玉米减灾增产指导工作。灾害重建阶段,抓紧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配合当地生产主管部门尽快开展工作。首先要尽快摸清受灾和补种面积,提出针对性技术指导意见。二是做好燃油、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和补贴。前作小麦需要机收的要在保证救灾一线对汽油和柴油需要的同时,兼顾收割机的燃油供应,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对灾区机收进行专项补贴。千方百计调运补种用的玉米良种种子、肥料和农药等农用物资到灾区。三是组织抢收、抢管突击队。周边没有受灾害的地区应组织抢收、抢管突击队加强对灾区支援,及时收获已经成熟的小麦、油菜和马铃薯等小春作物。对必须开展田间管理的玉米等大春作物,保证关键措施及时到位。四是及时修缮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地震灾害对农田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蓄水、灌溉和排水能力均受到极大影响,各地在灾后重建中尽可能修缮被破坏的田间水利设施,提高抗御后期和下一年灾害的能力,将以后可能发生的干旱等灾害影响降到最低。
地震无情人有情,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能重新建好失去的家园。(作者:李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