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尾羊养殖现状
据资料查证,兰州市1981年大尾羊存栏1.2万只,成年母羊占45%,每年可繁殖羔羊5000多只,主要分布在以城关、七里河为中心的产区。农户在夏季天气炎热时多将大尾羊拴在阴棚下,常洗浴、刷拭;冬季气候寒冷时将大尾羊圈在羊舍内,白天拴在向阳处。冬春季节以干果叶、菜叶、秸秆、豆腐渣、醋糟等为饲料,夏秋季节则以青草、菜叶、瓜果、残汤剩饭为主,喂料很少,适宜于在城市郊区舍饲和牵放,不宜大群放牧,其性情温驯,易于管理,抗病力强。2007年,兰州市农牧局与西北民族大学联合普查表明,兰州大尾羊锐减,纯种数量不足200只,濒临灭绝。2005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兰州市建设了兰州大尾羊保种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只存栏30多只,而且性状不典型。
产业化程度低,饲养规模急剧缩小 长期以来,兰州大尾羊以农户散养为主,产区农民有产出羔羊卖母羊、卖好留次的传统习惯,种羊质量差,加上都采用古老简单、粗放、随意性的饲养方法,不重视科学饲养管理,不能采取有区别饲喂不同生理阶段的羊只,造成饲料浪费,增加成本,羊生长慢,养殖周期长。而且由于兰州大尾羊可自繁自养,过去种羊售价一直不高,种羊场经济效益差,规模小,供种能力弱。与其他地方品种相似,兰州大尾羊缺乏羊肉深度加工企业,仅以卖活体为主要销售方式,产品附加值低,不能实现优质优价。
由于引进品种的巨大冲击,造成兰州大尾羊纯种数量锐减 为满足人们对肉、奶等畜产品的需求,甘肃省相继引进了大量外来高产羊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使畜牧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畜产品产量数十倍增加。但受外来高产品种强烈的冲击,一些地方品种逐渐被培育品种或杂交种所取代,致使不少畜禽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急剧下降。兰州市随着羊品种改良工作的推进,近10多年来,杂种羊的比率每年至少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而兰州大尾羊的数量急剧下降。
城市化进程加快,严重影响兰州大尾羊的生存环境 兰州大尾羊主要分布在兰州市区及其郊区,由于兰州是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特征,城市发展的地理空间有限,大量占用耕地使很多农民成为市民,兰州大尾羊失去赖以生存的空间。如原来主产区之一的城关区雁滩乡,因城镇化建设,现已找不到一只羊,七里河区彭家坪村现存栏大尾羊300多只,但性状典型的不足100只;另一方面,种植结构发生了改变,改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土地紧张,各家各户只能在自家的院落里饲养大尾羊,无法扩大养殖。
广大群众对兰州大尾羊品种资源缺乏认识,资源保护工作亟待启动 早在1999年兰州大尾羊就被国家列为濒临灭绝资源,但由于宣传不够,广大群众对兰州大尾羊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淡薄,缺乏科学选育、选配知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引进外血缘羊只,造成品种品质下降。因此,建立一套较完备的兰州大尾羊遗传资源保护方案和体系势在必行。
兰州大尾羊种质特性
品种特征 兰州大尾羊被毛纯白,头的大小中等,公羊和母羊均无角,耳大略向前垂,眼大有神,眼圈为淡红色,鼻梁隆起;颈较长而粗,胸深而宽,胸深接近体高的1/2,肋骨开张良好;腰背平直,十字部微高于鬐甲部,臀部微倾斜;四肢相对较长,体型呈长方形;脂尾肥大,方圆平展,自然下垂飞节上下,尾有中沟,将尾部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尾尖外翻,并紧贴中沟,尾面着生被毛,内面光滑无毛,呈淡红色;公羊与母羊相比,不仅体型较大,而且骨骼发育比较快;周岁公母羊体高分别达到成年羊的98.04%和99.07%,体长分别达到96.48%和99.24%;兰州大尾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高、体长、胸围、体重分别为70.5(±3.6)厘米、73.7(±3.5)厘米、91.8(±5.3)厘米、57.89(±8.4)千克;成年母羊分别为63.6(±3.4)厘米、67.4(±3.3)厘米、84.6(±5.6)厘米、44.35(±7.22)千克。
产肉性能 兰州大尾羊体格大,早期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好。10月龄羯羊胴体重21.34千克、净肉重达 15.04千克、脂尾重2.46千克、屠宰率58.57%、净肉率42.67%、脂尾重占体重的11.46%;成年羯羊上述指标相应为 30.52千克、22.37千克、4.29千克、62.66%、83.72%和13.23%。
产毛性能 兰州大尾羊春秋两季各剪毛1次,平均年剪毛量公羊为2.45千克,母羊1.38千克。兰州大尾羊被毛属混和型,毛纤维类型重量比率测定,公羊平均绒毛含量为67.21%、两型毛17.69%、粗毛4.44%、干死毛10.65%;母羊为绒毛64.95%、两型毛17.58%、干死毛17.47%。
繁殖性能 兰州大尾羊公羔9月龄~10月龄可以交配,初配年龄为1岁半,繁殖终止期为8岁。适龄母羊一年产羔1次,饲养管理好的母羊可两年产3胎,产羔率为117.0%。
兰州大尾羊的资源及养殖优势
兰州大尾羊不仅是甘肃省宝贵的畜种资源,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优秀的种质资源之一。兰州大尾羊具有适用性强、抗逆性好、母性强、肉质好、尾脂沉积能力强、耐贫瘠、粗放饲养管理和性状遗传性稳定等特点。在长期近亲交配下不易表现衰退,是一个极为良好的与山区生态条件、经济水平、饲养条件相适应的当家母本品种。兰州大尾羊肉质好、饲料转化率高,是外来羊所不及的。农民饲养兰州大尾羊不会落入像某些“洋品种”炒种的陷阱,也不会出现饲养某些“洋品种”一阵风过后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象。饲养兰州大尾羊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环境条件确定饲养规模,可圈养可放牧,而且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是农民实实在在的一项增收途径。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保种实力的局限,使兰州大尾羊这一宝贵的地方种质资源越来越少,其优势养殖效益也无法显现。
兰州大尾羊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兰州大尾羊保护工作进展 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视,兰州大尾羊的保种工作也开始起步。2005年,甘肃省在永登县建立了大尾羊保种场,现存栏30多只;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与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在临洮县建立了大尾羊繁育场,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在建立兰州大尾羊纯种保护群的基础上,开展了兰州大尾羊肝脏、皮肤、睾丸、脂肪、肌肉5种组织DNA文库的建立,以期实现兰州大尾羊生物技术的保种。2010年,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种质资源中心与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意向性地进行合作,计划开展细胞保存(冷冻精液、冷冻胚胎、组织细胞)技术研究,以实施兰州大尾羊的保种工作,今后两年内会取得成效。
兰州大尾羊发展措施 1.加大兰州大尾羊畜种资源保护的宣传。首先加强对兰州大尾羊濒临灭绝严峻形势的认识,在产地区域向广大农户、政府和当地畜牧部门宣传保护大尾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期在政策、环境、资金上予以支持,制定措施,积极行动,切实建立起兰州大尾羊种质资源的保护体系和发展体系。2.加大兰州大尾羊畜种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把保护和发展兰州大尾羊结合起来,从保护兰州大尾羊畜种资源的高度加大政府投入,把活体遗传保护作为首选措施。3.支持产地农民保护畜种、发展养殖的积极性。2010年初,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村的几户大尾羊养殖户(均是世代养羊户)自发地成立了大尾羊养殖合作社,积极筹资建设养殖小区(场)。在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科研单位+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兰州大尾羊养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各类畜禽保种场后续如何发展的诸多问题。近年来,该村养殖户通过出售大尾羊,发现了大尾羊易饲养、好管理、抗病强、价格好的养殖优势,但由于各家各户院落偏小,无法扩大养殖数量,于是萌发了投建养殖场的思路。而且因为是世代养羊,对大尾羊的品质保护有传统的保护意识。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借助这一养殖小区,一方面可以帮助养殖户科学、规范地提高养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兰州大尾羊的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繁育,从而建立起兰州大尾羊的核心保护群和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