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马庆科)南召县崔庄乡把养羊业作为加速山区群众致富的速效产业来抓,取得了显着效益。目前,全乡山羊存栏突破5.6万只,人均达到1.5只。
为吸引更多村民投入到养羊产业中,该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对养羊致富带头人优先吸收入党;除对养羊专业户开展信息、技术全程服务外,还免费搞好防疫;对养羊30只以上的农户优先提供小额贷款等。
同时,该乡抓好养羊示范区,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经营。他们选择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寨坡、粮食川村作为示范区,两村共投入资金25万元,新建羊圈40个,存栏量达6500只,带动了全乡养羊业的发展。 2
老庄 秋田管理举措多
本报讯 (记者马庆科)秋粮能否夺取丰产,加强秋田管理是关键。镇平县老庄镇抓住当前关键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秋田管理,为秋粮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花生、棉花、玉米等秋作物,该镇结合实际情况,对杂草地块进行中耕除草,对无草地块视墒情进行培土追肥,促使作物快速生长。针对棉花、花生、瓜果等不同作物上的不同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及时防治,消除危害。利用气象短信平台,搜集与秋田管理有关的天气变化信息、病虫灾害信息和科技信息等,及时向群众发布手机短信,使群众做到早预防、早管理,降低不必要的灾害和减产。
目前,该镇2.6万亩花生已全部进行了一次追肥、普防普治和化控化调,1.4万亩玉米全部进行了中耕灭茬、追肥,0.5万亩水稻普防病虫一次,全镇秋作物普遍长势良好。 2
新集 特色产业促民富
本报讯 (记者张松)桐柏县新集乡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扩大砂红桃、花卉苗木、中药材基地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新集乡突出生态优先、规划先行、抓点带面的原则,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砂红桃、花卉苗木、中药材三大优势产业,新建312国道绿色长廊、艾湾红枫苗木基地、砂红桃基地5处,面积达1500余亩。在磨沟村建成200亩莲鱼共养基地,并引导群众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围绕栗园水库建设千亿斤优质粮食基地5000余亩。苏庄村结合土壤酸碱度适宜及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砂红桃、花卉苗木和中药材产业,积极引导种植大户连片种植、规模经营。至目前,该乡已发展砂红桃800余亩,产品远销武汉等各大超市,中药材夏枯球种植面积500亩;花卉苗木300余亩,亩均效益3万余元。通过发展砂红桃、中药材、花卉苗木三大产业,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7200元。 2
卢医 林果业富民强镇
本报讯 (记者于鸣)镇平县卢医镇把发展特色林果生产、做大做强林果产业作为富民强镇工程来抓,通过实施林果产业基地建设、退耕还林等林业建设项目,推动该镇林果产业快速发展。
卢医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气候、自然等先天优势,按照“突出特色产业,调优农业结构”的指导思想,坚持“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上服务”的原则,不断改善提高林果基地生产条件,邀请县内外技术专家和该镇技术骨干组成林果技术服务队,围绕病虫害防治、果树冬夏季修剪、疏花疏果等技能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形式,送信息、送技术到群众,加快了林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2
杨集 一村一业促增收
本报讯 (记者于鸣)方城县杨集乡通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及产业布局,使农村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杨集乡紧紧围绕生态休闲农业主体功能区发展定位,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紧扣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目标,狠抓“一村一品”特色布局,打造“一村一业”农业形态。依据各村不同的特色产业、资源特点、区位优势,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对果品采摘园、特色花卉景观、农业生产基地等实施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培育出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形成了“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块状经济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