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两只羊”事关大民生
本报讯 (记者 马存洪 通讯员刘高潮)泽州县第二中学教师王行行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要不是关工委前几年给我送来的两只羊,我这个生活在农村的贫困孤儿,就上不起大学,更不敢想能成为一名财政供养的公办教师。”像王行行这样靠“两只羊”完成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学业的贫困“山里娃”,在晋城市共有1783人。该市“造血”扶贫助学,不仅改变了一个个农村孩子的命运,也改变了上千户贫困农民家庭的生活,受到山区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
早在2003年11月,晋城市关工委责成泽州县关工委在李寨乡搞“两只羊”扶贫助学工程试点。当时,该县关工委用退休干部成济武、老教师张文惠捐助的11万元助学款,购买了200多只怀胎的优种母羊,按每户两只“借”给贫困学生家庭饲养。一年半之后,这些受助家庭从繁殖的羊群中,选出两只成年母羊还回去,由县关工委将其“借”给下一户贫困家庭,通过这样依次循环“造血”扶贫。在李寨乡扶持的24户,经过一年的饲养,两只优种母羊少则繁殖10多只,多则繁殖20多只,使贫困家庭生活转机,孩子上学不再发愁。泽州的试点成功后,晋城市委、市政府便在全市贫困山区,以点带面致力推广“两只羊”扶贫助学模式。
在5年多的时间,晋城市关工委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争取到政府投入210万元,先后为泽州、阳城、陵川、沁水县14个乡镇的48个村、1613户贫困学生家庭,提供优种母羊3226只、种公羊64只;现已发展到12324只,累计出售6433只,受助学生达到1783人。沁水县樊村河乡的特困生家庭,靠市关工委扶持的“两只羊”户均年收入3110元,基本解决了该乡233名学生上学的问题。凭借“两只羊”逐渐富起来的学生家长李建忠,带头组织138个养羊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施规模养殖。仅此一项,社员们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近年来,晋城市关工委围绕“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宗旨,依靠全市各级 “五老”,在“造血”扶贫助学模式上不断创新发展,延伸到了“一头猪”、“四只兔”,解决了“帮残、助老、助孤、助病”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市关工委负责选定受助学生家庭,由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省劳模车继宏,以及养殖专业户苗兵强,免费给每户供给1头母猪或4只种兔,再由企业负责为农户包销出栏的成畜。目前,全市农村有120多名残疾人、100名孤儿,以及330名贫困老年人,靠着“五老”的扶持,搞养殖摆脱了困境。泽州县晋庙铺镇道庄村残疾人李二晋在“五老”的帮助下,联户饲养的36只母羊已繁殖到187只,增收4.5万余元;该镇小口村郑东海一家3口人相继患病,巨大的医疗费难以支撑,同样是靠养兔业创下近两万元收入,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郑东海感激地说:“搞养殖不但助我孩子上了学,还救了俺全家人的命。”
更值得称道的是,为了解决优种羊羊源不足的问题,晋城市关工委从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国家定点的羊场选调了64只种公羊,分别在每个县建起种羊繁育基地,帮助当地的养殖户对土羊改良,使全市11万只效益差的土羊变成了优种羊,达到了国家有关部门无公害认证,大大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泽州县晋庙铺镇,通过市、县两级关工委两次直扶、二次转包,积极探索自养、连养和代养多种饲养方式,使全镇逐步形成7个村连片,14个大户代养的“小规模饲养,大连片发展”的模式。其资助面由原来的5个村、16个自然庄的168人,滚动发展到7个村、20个自然庄的313人,人均年增收400余元。
晋城市关工委“造血”扶贫的举创,使全市农村众多困难家庭,人人都有就业门路,家家都有致富项目,户户都有稳定收入,为山区农民搭起了增收致富的桥梁。由此,被中央文明委授予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及省文明委授予 “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