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抓舍饲养羊户建设,转变饲养方式。全县坚持以“漫山遍野种植紫花苜蓿、千家万户舍饲养殖肉绒羊”为主推模式,将省草食畜牧业行动建设项目、扶贫整村推进项目、“321”产业富民工程和省老促会扶贫养羊等项目捆绑实施,按照“舍饲棚圈、优良品种、优质牧草、饲草加工器械”四配套的标准建设养羊户,全县共建成养羊专业村30个,标准化养羊小区9个,发展舍饲养羊户7200户。棚圈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经济适用”的原则,每户养殖基础母羊15只,棚圈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保证了羊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养殖品种主要以绒山羊和肉羊为主,绒山羊有辽宁、内蒙绒山羊,肉羊有小尾寒羊、陶塞特、萨福克等,不断淘汰了土种羊和养殖效益低的品种。同时,加强了对陇东绒山羊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家品牌。种草工作按照退耕地种草、围庄种草的既定思路,坚持“便于管理,便于利用”的原则,扩大苜蓿种植面积,每年新种及老茬改造苜蓿在5万亩以上。按羊均1亩苜蓿,养羊户户均种植苜蓿都在15亩以上,保证了舍饲养殖的饲草需求。建成青贮氨化窖12759口。引导农户使用青贮、氨化饲草,提高秸秆利用率,变资源优势为效益优势。
二是抓规模羊场建设,转变生产方式。采取县上建立畜产技术服务中心,乡镇建办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场带动发展养羊农户,县、乡、农户实现有效对接。县畜产技术服务中心主要开展羊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科技培训、畜牧课题研究、产销市场开拓,成立全县养羊协会,为养殖场(户)提供市场信息等生产、经营服务。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建办规模养羊场,养羊场牵头成立本村养羊协会,带动发展养羊农户和养羊小区,从良种供应、技术指导、疫病防治、配种等生产环节为养羊户提供服务,从绒毛销售、种羊调出、肉羊出栏等环节为养羊农户提供经销服务,将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户有效联结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市场,真正形成了龙头+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逐步向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迈进。
三是抓龙头企业建设,转变经营方式。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用产业引项目,千方百计吸引外商参与羊产业化经营。投资410万元建办了集优质绒山羊品种繁育、养殖技术推广、院地合作课题研究、品牌创新、科技培训于一体的具有五大功能的县级龙头企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在草畜园区建办了辽宁盖州兴旺绒山羊繁育场华池分场,为全县农户种羊调购搭建了平台。
四是抓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该县始终坚持科技兴牧战略,不断加大草畜科投入力度,先后开展大规模草畜科技知识培训5次,聘请西农大、兰大、甘农大等院校二十多名专家教授,对全县乡村干部、技术人员、规模养殖场户业主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万人次以上。组织选派30名畜牧专业技术骨干、养殖企业主和乡镇的分管领导赴西农大参加培训30天。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以及西农大、兰大、甘农大15名专家教授和省、市12名领导参加了全县草畜产业论坛会,为全县草畜产业开发“把脉开方”。同时,通过建网络、促营销,县上成立了全县畜产联合会和15个乡镇的畜产促进会以及牛、羊、猪、兔4个专业协会,建成了新堡园区和元城两个畜产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了“龙头带农户、分区建基地、协会打市场”的畜产开发新机制。县政府与西农大签订了绒山羊舍饲高效养殖和獭兔高效养殖课题研究项目,县财政拿出30万元经费,聘请西农大著名专家教授实地调研和工作。建成县级畜产技术服务中心两个,畜产中心作为县院地合作的科研院所实验基地,一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畜牧发展新模式、新理念和新技术将在这里通过示范向全县乃至全市进行推广,是全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示范点和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