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新形势下赋予人民军队的一项光荣使命。作为位处军地结合部的人武系统,如何履行这一义务,怎样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这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研究解决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们从驻地实际出发,论证提出并大力组织实施了“扶持培育复转军人创业致富带头人活动”(以下简称“扶创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激发适龄青年参军热情和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促进了社会稳定,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转换扶持视角,把握武装工作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
军分区党委历来高度重视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工作。但前些年的重点主要放在捐钱捐物、出人出力上,既受制于经费物资的不足,又缺乏持续帮扶的举措,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难有大的突破。各级五年来对口帮扶贫困户1220户,脱贫率只有40%左右。分区党委感到:给予式的帮助,很难从根本上带动和促进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必须顺应形势,转变思路,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新的结合点,才能使这一工作健康稳步地推进。
一是必须顺应维护社会稳定的新要求。庆阳是一个兵员大市,每年参军、退伍均在1000人以上。随着地方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就业安置矛盾越来越突出。而社会稳定关乎大局,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防堵和劝返只能求一时之稳,要从根本上确保稳定,军地必须携起手来,在帮助复退军人转变择业观念,扶持个人自主创业上下更大功夫。
二是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尽管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但受自然条件和思想观念制约,发展水平和层次并不高,解决民生问题的任务还很重。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困,全力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既是军分区的光荣责任,也是以作为赢得地位的主要途径。军分区人员编制少,自身力量弱,要使参建工作有声有色,取得实效,就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满足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开展“扶创活动”,激励复转军人在自主创业、发家致富,发展个人的同时,必然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在农村能形成人心齐、劲头足,奋力改变落后面貌的强大动力。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顺应了时代潮流,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必须顺应巩固基层政权的新要求。巩固基层政权是各级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退伍返乡的复转军人党员骨干占70%,村干部占30%,是农村经济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受党教育多年,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理应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只有扶助他们走上致富路,才能有效地减轻政府安置的压力。在农村,复转军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亟待帮扶的困难群体。解决复转军人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开发推动致富,可收到帮一人、富一户、带一片的作用。
深入一线调研,找准军地优势资源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部队参建工作只有着眼双赢共促,坚持融合发展,特别是调动地方和复转军人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标准、增强效果、有所建树。我们先后用5个多月时间,深入全市8县(区)122个村组,广泛调研论证,了解复转军人的需求,以提高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目的,努力寻找军地优势资源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一是立足革命老区“双拥”传统发掘。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有1.5万多人参军参战,36万群众拥军支前。这种战火考验中形成的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开展“扶创活动”,帮助复转军人创业致富,是对“双拥”工作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立足复转军人特有优势发掘。复转军人经过军队熔炉的摔打锤炼,意志坚强,眼界开阔,素质全面,敢闯敢干。据调查掌握,庆阳市复转军人群体分布面广、覆盖率高,每个自然村基本都在20人左右。一些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主要由复转军人担当。他们由于身负一定的责任,外出打工和创办实体者少,经济状况普遍较差,自身致富和带动大家致富的愿望难以实现。如果加以培养和引导,把复转军人的优势转化为创业致富的动力,就能造就成百上千个致富“小能人”,收到“扶一个、带一片”和“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辐射带动效益。因而,军分区率先提出了扶持复转军人创业致富的思路,通过扶持复转军人,逐步摸出支援地方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立足庆阳产业结构布局发掘。庆阳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可利用土地面积广阔,人均达到15 亩以上,素有“陇东粮仓”和“优质杂粮、优质牧草大市”的美称。全市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就有288万亩,“千亩草带”150多处,“万亩规模化种草乡镇”50多个,杂粮种植面积高达400多万亩,草畜动物养殖从10年前的“星星点点”发展成为今天庆阳农村支柱产业。这一优势既是地方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也为我们开展“扶创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产业保障。
主动搞好协调,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保障的积极性
开展“扶创活动”,说起来容易,光有热情不够,必须要以经济基础作支撑,只有形成基地为依托,政府资助,多方协同,部队主抓,个人努力,合作养殖的局面,才能使这一活动健康持久地发展。因此,军分区从活动一开始就确定了“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争取地方相关部门的配合,军地合力推动活动开展的思路和工作模式。
一是积极协调地方参与。扶持工作启动后,军分区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向市里汇报,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宣传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分析其可行性和操作性,通过反复交流沟通,得到了地方领导的认同和肯定。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扶创活动”纳入全市“创业再就业”工程规划,由军分区牵头,财政、农牧、扶贫等单位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并对项目支持、职责分工、落实措施、目标任务等具体问题逐一进行了明确。市财政三年投入1000万元、军分区投资100万元,扶持复转军人2000户,资金按期回笼后实施滚动发展。
二是大力拓宽扶持渠道。军分区先后3次牵头召开军地联席会议,统一思想、理顺关系,形成了军地通力合作、各级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去年8月初,市财政首期扶持资金200万元军分区50万元全部拨付到位。各县(区)人武部在地方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从报名申请的585名复转军人中筛选确定了432户党员骨干作为首批扶持对象;农牧局、扶贫办从全国数十个养殖品种中筛选出“盖州绒山羊”和“二元猪”两个品种。“扶持培育复转军人创业致富带头人活动”启动仪式如期举行,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领导及市上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现场向北部三县150个养羊单户、5个规模户投放种羊825只。9月份向南部五县(区)112个养诸单户投放种猪 672头。10月下旬,又拿出100万元,扶持北三县二期养羊户121户,投羊605只。向南部5县(区)投放种猪50户,250头。并给“新绿园”种猪养殖场投入资金10万元,新建复转军人培训基地。经跟踪调查,南部5县(区)种猪长势良好,北三县绒山羊95%以上已产羔。今年,军分区和地方政府拿出400万元,扶持868户复转军人发展养殖业,目前已开始调查摸底,实施投放的前期工作。
三是认真搞好跟踪服务。技术支持和后续保障历来是养殖业面临的两大棘手问题,对于经验欠缺的复转军人而言,单纯靠自身力量面临很多困难。为此,我们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依托2个规模化养殖场建立了养殖技术指导、饲料供给、检疫检验和购销服务保障基地,并在市农牧局建立了专家咨询中心。先后两次集中时间,分南、北两片组织技术人员和养殖专家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免费发放价值3万余元的防疫药品,调换患病、死亡种猪种羊18头(只),解决疑难问题22个,发放《养殖技术手册》520本,受到扶持对象的热烈欢迎。
加强规范运作,着力构建良性循环长远发展的新机制
“扶创活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苦细致的系统性工程,只顾眼前,短期抓建很难见效。军分区着眼实现良性循环、长远发展的目标,坚持把功夫下在规范动作上。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军分区党委提出建议,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以军分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任副组长,财政、农牧、社保和扶贫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扶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制度,出台了考评《细则》,设置了专职办公室。各县(区)还把乡镇、村、组三级捆在一起,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包户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实现了横向融合、纵向制约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机制。
二是严格制度措施。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党委把“扶创工作”纳入全市双拥共建工作范畴,纳入争创双拥模范城活动,纳入军地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研究制定了《扶持培育复转军人发展养殖业管理措施》、《扶持培育活动资金监管和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规定,半年和年终分别进行一次定性定量分析,面向全区公开讲评,激发各级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谋求长远发展。在资金投放和回收上,采取个人投资与军地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借鉴地方的经验,分区将争取专项经费以小额贴息贷款形式投放到每个复转军人养殖户,规定一年为一个扶持周期,并通过签订《投放和资金回收协议》,明确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时限要求和奖惩措施,保证资金正常回笼、滚动投放,实现“扶创工作”良性循环。目前正在筹备成立“复转军人创业致富合作社”,着手建立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活动深入开展,让广大复转军人尽快富裕起来,真正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建设的“领头雁”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生力军。(作者为甘肃省庆阳军分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