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羊网 > 养羊资讯 > 合理利用草原的生态原则和技术对策

合理利用草原的生态原则和技术对策

发布时间:2009-03-11  来源:中国养殖网
摘要:天然草原和天然森林一样,都是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多种经济价值的可更新资源。一方面为食草动物提供饲料,另一方面还是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害虫、害鼠和它们的天敌共居的栖息地,也是优良牧草、名贵中草药、食用菌藻等各类生物资源的基因储存库;草原具有自身特殊的生态

        天然草原和天然森林一样,都是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多种经济价值的可更新资源。一方面为食草动物提供饲料,另一方面还是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害虫、害鼠和它们的天敌共居的栖息地,也是优良牧草、名贵中草药、食用菌藻等各类生物资源的基因储存库;草原具有自身特殊的生态机制,能形成土壤肥力,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维持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要让草原永续地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优美的环境条件,就必须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草原。

        根据草原资源的自然分布规律,进行草原区划,发展有区域性优势的现代化良种畜牧业基地

        天然草原资源和天然森林一样,受大气环流和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及大地构造和地貌的制约,具有显著的地带性分异(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特色。在不同自然历史地理背景下发育的草原资源,都有特殊的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区系组成、食物链网络、发育节律、营养成分和环境特征,是形成地方性优良畜种的基本条件。我国著名的三河马、伊犁马、焉耆马、河曲马、三河牛、伊犁牛、天祝牦牛、阿拉善赤色骆驼、白绒山羊以及阿尔泰福海肥羊、锡林郭勒肥羊、宁夏滩羊、新疆细毛羊等,都是在特定的草原环境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可以说,不同天然草原是塑造不同优良畜种的摇篮。我国温带草原适合于发展蒙古羊、蒙古马、蒙古牛;温带半荒漠草原适合饲养宁夏滩羊,建立高档裘皮商品基地;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与高寒半荒漠草原适合发展牦牛和藏羊;干旱和极端干旱的荒漠草原适合建立养驼业基地。引进外来优良种畜,必须考虑家畜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原则。

        现代化的畜牧业良种基地只有在正确区划的基础上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而正确的生态区划是建立在对草原资源的分布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草原资源必须定期开展草原资源的综合考察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全国草原资源利用区划,为发展现代化 畜牧业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天然草原绿色植物第一性生产力水平,确定家畜的发展数量,实行以草定畜

       放牧畜牧业受草原生态规律支配,不同草原类型所能提供的饲草有一定限额和变化。

        掌握一个草原地区的理论载畜量后,根据天然草原牧草产量的变化动态,适时调整畜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若牲畜头数未达到草原正常负荷阈值,表明草原资源还有一定发展潜力。反之,若牲畜头数已接近或超过草地负荷阈值,则需要及时调整发展规模,或寻求提高草原第一性生产力水平的新途径。认真地执行“以草定畜”的草地经营管理制度。

        根据草原第一性生产力的波动规律和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储备足够的基础饲草,适时调节畜草平衡,预防各种灾变袭击,保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各类天然草原资源的第一性生产力水平,除区域间不平衡外,季节间和年际之间的波动幅度都很悬殊。从草原家畜的生态环境看,各地普遍存在周期性的生物气候灾变事件,包括周期性的旱灾(亦称黑灾)、雪灾(亦称白灾)、风灾、雹灾、火灾、虫灾、鼠灾、流行病灾等。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除采取特殊对策外,要适应草原资源第一性生产力的自然波动规律,搞草原建设,发展人工、半人工草地,储备饲草,根据自然灾害预测,采用“以丰补歉”的对策,调整畜草平衡,保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我国温带地区,天然草原第一性生产力的季节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年际之间的波动,也是一种常态的自然现象,同样是影响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另一个客观的限制因素。

        根据天然草原演替规律,建立有秩序的草地经营管理制度

        天然草原是自然的动态平衡系统,不受外力强烈干扰时,它会按一定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最后,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成熟的所谓“顶极群落”阶段。我国温带草原、温带—暖温带荒漠、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等大面积地带性草原资源,都是处于自然演替顶级阶段的生物地理环境资源。当人们利用草原进行放牧、割草、开垦等农事活动时,就会对草原系统施加压力。当这种压力的强度在系统可调节弹性范围以内时,系统会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的正常状态;反之,当压力超过了系统可调节限度,草原就会发生逆转演替,草原环境会转化为非草原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沼泽化等严重后果,使草原变为不毛之地。所以,要有节制、有秩序地利用草原资源,根据天然草原的自然演替规律,建立科学的草原利用制度。

        下面分别论述草原的放牧演替、割草演替、开垦演替与建立科学的放牧制度、割草制度和撂荒地的退耕还牧制度之间的关系。

        放牧地演替与建立放牧制度

        放牧是草原上家养动物和植物之间一种正常的食物链关系,也是维持草地正常结构和正常功能的必需条件。在绝对禁止放牧的草原上,许多优良牧草会被质量低劣的牧草竞争取代,为有害动物提供滋生条件。但是,频繁的采食、无休止的践踏,必然会破坏草地的生态功能,导致草群组成多样性降低、结构简化、土地坚实化(黏质土)或活化(沙质土),优良牧草更新困难,出现草原环境总体恶化,引起草原逆行演替。

        草原逆行演替是草原环境衰退的一个渐变过程。当放牧压力超过生物的耐受限度,草原系统就会发生质的恶化,以优势种群为标志的正常演替被逆行演替取代。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种群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和置换。因此,人们可以根据牧场上出现的指示植物来判定草原演替阶段,及时发出预报,采取积极对策,防止逆行演替进一步发展,并对已经退化的草地,适时采取以下措施:调整畜群结构,减轻放牧压力;禁牧休闲,分区轮牧;开辟新水源,移场放牧;耕翻土地,治本改造。

        割草地演替与建立割草制度

        刈割干草是解决非生长季畜草不平衡的重大措施;同时,周期性的、持续的定期刈割活动,还是一些特殊草原类型(如河漫滩草甸、根茎禾草草原等)赖以存在的条件,一旦停止人为割草,这类草原迟早会被其他类型替代。例如,河漫滩草甸会被河滩柳灌丛代替,而根茎禾草草原会被丛生禾草草原代替。合理的割草制度还是保证优良割草地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不合理的割草,如多年连续不停地割草、割草时间不当等,必然会引起割草原植被和环境的退化,发生草地系统的逆行演替。

        羊草草原是我国温带草原东部地区最优良的一类割草场。用羊草调制的青干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不少羊草草原因不合理的刈割制度,已发生明显的退化,严重地段碱斑裸露,几乎丧失提供优质干草的土壤条件。

        在同一个地段多年不间断地连续割草,草群中优良牧草的高度、盖度、重量和相对优势度普遍降低,草群区系组成的多样性下降,层片结构简化,久而久之,导致群落的逆向更替。为保护天然割草场,必须建立合理的刈割制度:一是制定轮刈方案,保证割草场植物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二是对土壤板结、牧草更新困难的根茎性禾草草地,可适当进行浅耕松土,改善土体通气状况,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三是有条件的地方可施行雨季施肥,补充肥源,提高割草场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我国广大的干旱、半干旱牧区和高寒牧区。降水少,自然环境严酷,普遍缺乏理想的天然割草场,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人工种植优良牧草,增加绿色植物覆盖,补充天然草原饲草不足。

        撂荒地演替与建立退耕还牧制度

        人类开垦草地,种植农作物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草原地区发展单一的种植业,个别丰水年份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粮食,在干旱年份多为负增长,播种量大于收获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大片的优良草地,种植若干年后,由于不再适宜种植,即被撂荒,这种情况在我国北方半农半牧区随处可见。

        撂荒的土地,一旦停止人为干扰,会逐渐发生由先锋植物群落为起点,向次生草原方向转化的演替。这种演替被称为撂荒地植被的恢复演替,或正向演替。其特点是每经历一个阶段,种群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会向前推进一步,最终达到接近开垦前的原生草原,之后,重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温带草原地区,被开垦的丛生禾草草原,在正常情况下,大约需要15年~2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接近原生草原的状况,若中间受到放牧等其他活动的干扰,演替则会永远停留在某个偏离正常序列的侧枝,形成所谓“偏途群落”。

         草原地区撂荒地的植被恢复大致经过4个阶段

        第一,被开垦的原生草原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和若干阶段才能恢复到接近原生的草原。第二,在草原恢复演替的过程中,在达到稳定的丛生禾草草原状态前,要经历一个根茎禾草阶段。这个阶段的优势代表种,通常就是饲用价值很高的羊草。人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阻止或延缓撂荒地演替的过程,使根茎禾草阶段恒久保存。第三,撂荒地当年适时播种羊草种子,促进根茎禾草阶段的进程,增加优良牧草的密度。四,播种羊草种子的同时增播优良豆科牧草的种子(如直立黄芪、扁宿豆等),提高饲草的营养价值,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在进入根茎禾草阶段后期,为阻止丛生禾草的优势,可以轻耙松土,为根茎禾草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退耕还牧的土地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而不是消极地撂荒。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