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借势养羊的传统基础,临泉围绕“羊”产业越做越大:目前,全县肉羊饲养量超100万只;未来三到五年内,该县将发展到年出栏200万只规模,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这是颍州晚报记者从昨日在临泉县召开的安徽现代牛羊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会暨中原牧场论坛上了解到的信息。
返乡创业,羊倌发“羊”财
尽管家里几代人都曾养羊,但杨棒还是没有料到,自己能专门从事“养羊”的行当。
2013年,在浙江务工多年的杨棒回到了临泉县杨小街镇许营村,经反复调研,他决定把多年积累的资金一股脑儿投入到湖羊养殖上。
“浙江湖州养羊的饲料上千元一吨,规模养殖户还都有钱赚,临泉的秸秆储量丰富,政府扶持力度也大,养羊肯定大有作为。”35岁的杨棒对发“羊”财信心满满。
去年5月份,杨棒投资近200万元的养殖场建成,目前已存栏湖羊种羊600余头。“下一步,我打算把仔羊交给村里的贫困户养殖,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杨棒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谋划。
为支持肉羊产业发展,临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7月,临泉整合了全县150多名养羊大户成立了绿色肉羊协会,并在各乡镇设立分会,吸纳了全县1100多名养羊户,探索“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协助申请注册了“中原牧场”、“临羊”等商标,打造临泉山羊品牌;拓展销售途径,通过开羊肉连锁店和网上销售等模式推广临泉山羊……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杨棒一样的返乡创业人员。仅今年前六个月,全县申请建设规模养羊场就近70个。
助力扶贫,贫困户念“羊”经
距离杨棒家二十里开外的长官镇柳树沟村的贫困户姚玉明,也和山羊结下了“不解之缘”。
“看见没,这只羊马上要下羊羔。按照两只算,三个月后两千块钱到手。”老姚俨然成了行家里手。 而在2015年之前,姚玉明和老伴仅靠着家中的两亩薄田生活。
“现在生活有奔头了。”姚玉明说,去年4月份,村里给他送来一只能繁母羊,合作社也送了一只,他又贷款买了5只。“年前,光仔羊就卖了3700多元;估计今年每只母羊还能再带一窝小羊。”姚玉明越算越兴奋,养羊为家里带来新希望,也加快了脱贫步伐。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到了这种政府扶持发“羊”财的政策福祉。去年,临泉扶持4309户贫困户发展养殖能繁母羊1.16万只,发放补贴资金929.28万元;今年以来,全县已有4495户贫困户发展养羊15745只。
“临泉把发展畜牧产业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扶贫模式,这种探索值得推广。”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人对此赞誉有加。
打造中原牧场,力争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实际上,返乡创业的“羊倌”、致力脱贫的养羊户,他们的发家致富都是因为搭上了临泉中原牧场的快车。
作为全国农业大县,临泉每年种植农作物面积超260万亩,有肉羊养殖的传统,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产业,临泉主政者一直在思考。
在此背景下,《关于打造中原牧场加快肉羊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意见》应运而生,该县计划从2015年起,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这一目标:年出栏肉羊200万只、能繁母羊存栏60万只,规模养殖场1000个,打造一套羊文化大戏。
为此,2015年起,每年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列入预算,重点扶持规模养羊场建设;每年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养羊业贷款贴息、能繁母羊保险及贫困村贫困户购置母羊补贴等。
“临泉有过羊业发展的辉煌历史,在转型发展的今天,我们再次抓住发展机遇。”临泉县县长梁永勤表示,养羊产业正在形成主体多元、协调互补的新型经营体系。
关于中原牧场,临泉还有着更高层次的期待:围绕全链条、全循环的发展理念,通过实行种加养、产供销等经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肉羊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力争把羊产业年产值做到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