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的陕西延安,在第一轮退耕还林中,共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910万亩。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延安传统的羊产业一度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发展养羊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陕北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由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放牧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型的新路子。
退耕还林,成果丰硕
陕西羊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陕北地区,人们素有养殖牛羊的传统和习惯。然而,退耕还林的实施严重冲击着陕北的养羊业。1999年以前,延安市养羊业以放牧为主,存栏羊曾达到191万只。随着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陕北羊产业由过去的传统散养转变为舍饲养殖,一时间导致羊只饲养数量急速下降。
为此,陕西积极探索养羊与生态双赢的路子,一方面,有效利用已形成的饲草资源,积极引导群众适度规模养羊;另一方面,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千方百计巩固已取得的退耕还林成果。
牧草种植,是养羊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延安结合治沟造地,动员养殖户充分利用新垦土地,开展人工种草;同时大力推广饲草青贮、草粉加工、颗粒饲料等技术。
“种植玉米平均亩产1000斤,纯收入大约300元左右。种草养羊,亩均载畜4只羊,按每只羊纯收入250元计算,亩均纯收入可达1000元。种草比种玉米划算得多。”安塞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郭塞红说,2013年,安塞县财政投入360万元,发展人工种草4.15万亩。全县还制定了饲料配方,推行颗粒饲料喂养,饲料利用率达95%以上,为陕北乃至全省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舍饲养羊的路径。科学养羊,实现转型
去年以来,陕西省把肉牛肉羊产业作为畜牧业重点项目来抓,积极探索舍饲养殖技术,坚持大中型规模养殖与适度规模养殖并重,促进了全省肉羊产业发展方式大转变。省政府还确定从201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肉牛肉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补贴基地县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户,扶持良种繁育体系、饲草生产体系建设。
安塞盛源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两年,发展社员58个,年出栏羊4000余只。据合作社社长王志军介绍,合作社采取基础母羊分户喂养—羔羊集中育肥—育肥羊统一销售的运行模式。农户将基础母羊所生产的羔羊喂养100天,然后交到育肥场集中育肥3个月即可出售。出售后的利润,合作社和农户按照三七比例分成。在饲养过程中,农户可全程享受合作社提供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育肥和统一价格销售等服务。
说起科学养殖,定边白泥井镇世锦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场长孙志凡讲得头头是道,“我们采用长草与颗粒饲料、配方饲料相结合的方式喂养。针对不同季节的疫病防治,在颗粒饲养、配方饲料中添加相应的药物,可以有效防治羊得病,饲草利用率也由原来的50%提高到90%以上。现在,诱导分娩、集中育肥等技术,都有严格的标准,再不是过去那种粗放型养殖了。”
陕北农民,大发“羊财”
在市场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社会工商资本也纷纷投身陕北肉羊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农民科学养殖的积极性。陕西初步形成了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引领,适度规模养殖户为基础的规模化养殖格局,一大批规模养羊场相继建成。
仅2013年,榆林市就新建千只以上养羊场45个,延安市更是达到100个。年出栏1万只、5万只、8万只的大型规模养羊场,陆续在靖边、定边等县区建成。安塞县王家湾万只中心羊场、靖边县丰程实业有限公司5万只肉羊育肥场等都成为陕西肉羊规模化养殖的新亮点。
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调查统计,榆阳、靖边、安塞等13个肉羊基地县,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去年同比分别增长10%、11%和17.8%。转型发展,科学养殖,不仅使肉羊产业成为陕西畜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还让农民大发“羊财”。
安塞县李家塔村高飞升,是全县较早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羊的示范户。该户去年羊绒收入11.7万元,出栏种公羊29只、母羊14只,总收入达25.6万元,纯收入12.3万元。目前,该村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羊户42户,存栏1400余只羊。据统计,2013年全省13个肉羊基地县,农民养羊人均纯收入1592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增长达到23%。
中国养殖网小编:帮您寻找身边的新闻热点,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透析畜牧行业,让您更多的了解身边的故事,我们愿真诚的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