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枯唑,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内吸型治疗性杀菌剂,属噻唑类新药剂,又名叶青双、噻枯唑,对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以及柑橘溃疡病有较好防效,在我国推广使用长达近40年。叶枯唑原药生产技术,已被列入到《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之中,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农药生产技术。
三十多年以来,叶枯唑一直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主流药剂。由于长时间大量使用以及登记泛滥,导致叶枯唑田间药效出现严重抗性,产能严重过剩,销量大幅下滑,企业利润得不到保证。
随着农药“临时登记清理政策”的实施,叶枯唑登记企业由原来的55家锐减至目前的12家,通过查询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官方网站,这12家企业分别是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湖北省天门易普乐农化、四川迪美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温州农药厂、一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安徽省铜陵福成农药有限公司、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浙江省温州市展农化工农药厂、湖北枢农化工有限公司、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
其中,四川迪美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的登记分别将在2012年12月10日、10月21日到期。
正是由于登记厂家的大幅减少,使得叶枯唑市场曙光重现,迎来转机。浙江龙湾化工的龙牌叶枯唑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正式登记续展的叶枯唑制剂,续展日期为2016年9月13日。
叶枯唑制剂国内总产能大约5000吨,实际产量在2600吨左右,而市场需求量为2000多吨,加上出口,叶枯唑市场目前并没有明显的产能过剩趋势,整体上趋于饱和。
近年来,叶枯唑价格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市场份额有所回升,增长势头稳定。
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兴平表示,叶枯唑迎来转机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登记厂家减少,产能过剩压力得到缓解,市场得到清理和规范,大企业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二是叶枯唑本身质量可靠,能够在市场上存活近40年而不倒;
三是当前作物细菌病害在加重,目前防治病菌的药剂还很有限,产品研发速度也远没有跟上病害的发生频率;
四是随着市场清理的逐步规范,一些劣质产品逐步被清理淘汰出局,叶枯唑田间效果得到保证,大大挽回了农民的信心;
五是抗性监测的逐步实施,更加有利于老产品的长远发展。
熊总表示,过去因为叶枯唑厂家众多、市场价格混乱、渠道杂乱无章导致销量逐年下降,现在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足以保证整个市场供应。对少数企业来讲,叶枯唑当前还是有利可图的,值得深入挖掘;而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叶枯唑则属于鸡肋产品。
由于水稻细菌性病害具有偶发性、局部性、短期性和临时性的特点,且细菌性病害在水稻病害中属于次要病害,因此叶枯唑市场适合于中小企业来关注。叶枯唑属于小众化产品、长尾产品、利基产品,特大企业注定不会过多地关注这个市场。
叶枯唑是防治细菌病害的当家产品和主导产品,在水稻细菌病害防治上更是最常规的推荐药剂。
但是,叶枯唑也面临像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农链以及辛菌胺等产品的竞争,其中农链已经停止续展正式登记,这对于叶枯唑是利好因素。
面对诸多竞品药剂,叶枯唑之所以能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优势有:
一是使用时间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农民对该产品熟悉、青睐,经销商对其也非常了解;
二是相对于大多数竞品价格低廉,效果较好,物美价廉;
三是叶枯唑具有内吸、治疗和传导作用,对细菌病害确实具有很好的防效。
当前,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国外公司不断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高端品种大举进入我国市场,要使叶枯唑这样的老产品继续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叶枯唑还需要采取新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一是要扩展登记对象、扩大应用范围,适用于更多作物;
二是通过改变剂型,不断适应市场提出的新要求;
三是提炼新的卖点,让老产品焕发新光彩,让老树开新花。
东南亚是我国叶枯唑最大的出口市场,仅浙江龙湾化工一家企业年出口量就逾300多吨。中国是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叶枯唑进口的唯一销售商,面对我国叶枯唑的出口优势,海外商家并没有染指这块市场。东南亚的用户大多表示叶枯唑效果好,物美价廉,这得益于叶枯唑在当地用药历史时间还不是很长。
在水稻防治上,由于干旱年份白叶枯病发生轻,对水稻影响小,因此农民极少防治;而雨水一旦较多,白叶枯病在潮湿、多雨和台风的条件下发生后,仅凭药剂又很难完全地防治。市场上的叶枯唑产品,大多因此而走中低端甚至低端路线。
而在经济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治上,叶枯唑更适合走高端路线。细菌性制剂,容易攻克经济作物高附加值市场,容易上量,但迅速失败的风险并存。
而在果树病害防治上,叶枯唑多为中端产品。叶枯唑要进一步拓展市场,还要加强推广、培养自己的渠道,尤其加强基层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