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农机普及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市农村养牛数量逐年减少,导致市场牛肉价格不断飙升 在大石山区散养的黄牛、水牛主要以青草为食,其肉质鲜嫩可口、营养丰富。一碟牛肉常常成为人们餐桌上必备的佳肴。
然而,从2010年起,在河池市场上牛肉价格从毎斤10多元、20多元到30多元不断飙升,令提篮买菜的市民望肉兴叹。
“1斤牛肉35元,相当于3斤猪肉的价格,太贵了。”过年期间,在金城江农贸市场买菜的黄宏军为了让餐桌上样样齐全,他在牛肉摊前转了几圈,才下决心掏钱买了2斤牛肉。
而肉摊老板彭江也很无奈:“养牛的人越来越少,活牛价格也越来越贵,牛肉如果不卖到这个价,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近日,记者走进农贸市场、走访相关部门,探究牛肉价格不断飙升的原因。
牛肉价是猪肉的3倍
在金城江农贸市场,销售牛肉的摊位有10个,彭江的摊位1.8米长,上方悬挂“彭氏好牛肉专卖店”,这个摊铺是牛肉行里唯一悬挂专卖店牌子的。
彭江与妻子有大致分工,他负责到宜州牲畜交易市场或村里买牛,妻子在摊位卖肉。
“平时一天就卖一头牛,过年的时候好卖一些,有时一天能卖2头牛。”彭江说。
彭江说,去年底,1斤牛肉价格超过30元,而猪肉价格稳定在1斤11元左右,“牛肉价是猪肉的3倍,很多人想吃牛肉,但到肉摊一问价钱就走开了。”
彭江说,由于活牛肥瘦不同,购买活牛一般不称重量,而是以一头牛有多少斤肉算价,年前,一头约300斤肉的活牛,一斤肉最高卖到38元,买一头活牛就要11000多元。
彭江算了一笔细帐,按平时一天卖一头牛计算,赚钱主要靠卖牛内脏和牛皮,扣除摊位费每天110元,每头牛上税40元,加上屠宰费用,剩下没有多少钱赚了。
彭江说,活牛多数是从宜州牲畜交易市场买来的,自己到乡下找牛很难,“有时走了几个村,都看不到一头牛。”
年后,牛肉价格有所回落,但由于农村养的牛越来越少,彭江估计牛肉价格每斤不会低于30元。
据了解,河池地区每天在各农贸市场销售约20头牛,虽然牛肉比猪肉更富有营养,但由于价格太高,多数市民还是以购买猪肉为主。
牛的数量逐年减少
养一头200斤的猪半年就能出栏,而养一头有300斤肉的牛,最少要3年时间。养牛周期长、成本高,是牛的存栏量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据市畜牧管理站站长韦欢介绍,2000年,全市牛存栏数为65万头,而现在全市牛存栏数只有40多万头,每年出栏约18.5万头。
“存栏10头以上就算养牛大户了,”据统计,2005年,全市存栏10头以上养牛大户有1100户,而目前存栏10头牛以上只有572户,存栏100头牛以上大户只有一户。
韦欢说,一头水牛一天要吃30公斤左右青草,一头黄牛一天要吃15公斤左右青草,由于河池山多地少,规模种草养牛比较困难,长期以来河池养牛主要以散养为主。
韦欢认为,全市牛的饲养量逐年减少,其原因,一是由于购买农机得到大量补贴,不少农民把牛卖掉购买“铁牛”;二是种桑养蚕及种植甘蔗农户增多,使用牛耕减少;三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减少;四是实施林权改革后,农村没有大面积集体牧场;五是不少地方农民卖牛买马现象普遍,认为养马既可耕作又可驮物,也导致了牛数量的减少。
韦欢坦言,政府对养牛大户没有相应扶持政策,也是养牛大户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
牛存栏量不断减少,让牛马交易市场也大量萎缩。目前,全市除了宜州牲畜交易市场外,其他县包括河池城区均没有专业牛马交易市场。
记者从宜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了解到,宜州牲畜交易市场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的牛马交易市场,平时圩日有100多头牛交易,年前圩日有400多头牛交易。
加大扶持等方可破解困局
据了解,农村养牛数量逐年减少,在广西已是普遍现象。宜州牲畜交易市场在平时圩日交易的100多头牛中,河池本地的牛只占30%,70%的牛来自广西其他地区及云南、贵州等省。而从交易市场销售出去的牛多数也是运往外地。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韦欢说,政府要加大对能繁母牛的养殖补贴,加大对养牛大户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农户养牛积极性。同时,要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方式,扩大种草面积,扩大牧场,为规模养殖打好基础。
同时,改良品种,提高牛的出肉率,缩短饲养周期,也是提高牛出栏数量的重要途径。
韦欢介绍,环江下南乡育肥牛是一种成功饲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圈养喂青草料,18个月可以出栏。该乡每年可出栏“菜牛”2000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