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可谓是奶畜业最困境的一年。三鹿事件和金融危机迭加的
影响,使奶畜业陷入了“熊市”,奶粉少人问津,牛奶价格甚至不及
矿泉水。
然而,全省奶畜第二大县陇县,迎难而上,不仅走出了“熊市”
的阴影,且产品在市场上不断走“牛”。去年全县奶牛存栏5.81万头,
新增奶牛4100多头,实现奶畜产值4.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2%。
被评为“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县”和“全国优质奶源基地县”。
引导+扶持:让养殖户重树信心
为应对奶畜业下滑势头,陇县及时制定《关于稳定奶畜业发展的
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奶农从县外购进一头良种成年奶牛
贴息贷款5000元;从国外购进一头高产奶牛补贴4000元,贴息贷款1
万元;50头、30头以上奶牛养殖大户一次性分别补贴3万元和1万元;
奶牛保险240元,财政负担192元;农户青贮玉米秸秆每立方米补贴5
元。
舆论引导加政策扶持,使群众吃了“定心丸”。在市场低迷情况
下,部分养殖户和养殖场不但没有“杀跌”,还趁机“补仓”扩大规
模。东南镇东兴养殖场虽连续亏损7个多月,但存量不减反增,不断
“低吸”,从去年初的60头增加到150多头。
升级+改良:走质量效益型路子
“我家改良的9头奶牛,每天产奶500多斤,和过去11头奶牛的产
量差不多。成本比以前少,收入还增加了。”在尝到奶牛改良的甜头
后,东南镇菜园村奶农马林军信心满满。
在危机面前,陇县不断引导农民升级改良。通过采用冻配改良、
良种引进和胚胎移植,加快高产奶牛扩繁,实现奶畜良种化。县上按
50元/头标准补贴冻精细管费;对实行胚胎移植和性控繁育技术分别
按每头1200元和200元予以补贴;增建8个奶牛冻配种点,使冷冻配种
点达到40个;开展“高级奶农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建
立30个示范村和100个示范户。
同时,以县畜牧站、兽医站及1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为网络,158
名村级防疫员为网点,大力推广性控繁殖、胚胎移殖、秸秆青贮、标
准饲养和鲜奶储运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奶农的饲养水平。
园区+小区:生产方式“华丽转身”
在东南镇高庙村,占地121亩设计存栏1000头的恒泰牧业奶牛养
殖园区,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辅助区划分得十分细致。法
人徐麦焕告诉笔者,“三鹿”事件后,他没想过要涉足奶业。是陇县
发展奶业项目计划让他下了决心:新建千头奶牛养殖场,政府补贴配
套资金100万元;新建300头以上养殖园区补贴40万元;新建200头以
上园区补贴10万元;新发展100头以上养殖场补贴5万元;建设用地均
按农业生产用地对待;县畜牧兽医站为园区建设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常
年包抓、免费服务。
“这事值得干!”政策的优惠和资金的拉动,使徐麦焕下决心进
军奶畜业。2009年10月,总投资1800万元的恒泰千头奶牛园区破土动
工,12月底基本建成,今年6月即可投入使用。
为解决“散养数量多、管理水平低”问题,陇县把2009年确定为
“标准化奶牛园区建设突破年”,按照“明晰产权、村组出地、多元
投资、政府补贴”方式,大力支持企业、个人和专业合作社参与园区
建设,建设“人畜分离、集中饲养”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
在奶畜业低迷之际,陇县奶牛园区建设达到高潮。一举建成两个
千头奶牛场,10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使全县形成2个千头奶牛场、
7个500头奶牛场、40个标准化养殖园区、30个养殖小区的现代化养殖
规模,使3万多头奶牛住进了养殖园区。
服务+监管:打造陇县奶业知名品牌
龙头企业是奶畜业发展的根本,名牌乳品是促进发展的关键。
面对奶业发展遭遇的“严冬”,陇县更加注重对龙头企业和乳品
品牌的保护:加大贴息贷款额度和园区建设扶持标准、政府全额买单
实施“学生蛋奶工程”、对因非质量问题积压的奶粉财政每吨补贴20
00元,仅为乳品企业补贴资金就达500万元。
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建立机械化奶站30个、现场挤奶站
点65个,所有奶站全由企业自己承担监督挤奶收奶工作,减少中间环
节,杜绝掺杂使假,使全县所产鲜奶均是“放心奶”。企业与奶农签
订收购合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互利互惠,休戚相关”的
血肉关系,使陇县乳品龙头企业稳立潮头,奶畜产业逆势攀升。去年
全县3家乳品企业收购鲜奶7.86万吨,生产奶粉5600吨,不仅没有减
产,反而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