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乡养牛记)
平和县长乐乡是贫困乡。今年年初,乡里领到了一笔“巨款”——在与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的结对帮扶中,拿到了50万元扶贫款。
这笔钱要怎么用?长乐乡并没有简单地分发给贫困群众,而是结合当地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养牛产业,成立专业养牛合作社,让贫困户无偿入股,既拿工资又可分红,取得显着成效。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挂职平和县长乐乡的程志明说,以前在基层调研扶贫工作,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资本下不来”“农民不动弹”等。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背后的成因却有着相似性,那就是对“因地制宜”“适应发展”“创新完善”认识不到位。程志明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一条致富路。”
今年3月,在挂职干部与乡政府推动下,乡党委、政府明确发展养牛产业助推扶贫攻坚,把招商局漳州开发区50万元当股本,派乡畜牧站长带着试点的秀山、农家两个村的书记,到山东省济宁市购买80头鲁西黄牛犊。
黄牛买回,如何才能确保养牛的成效呢?如果简单地把牛犊分发给贫困户,必然面临管理难、风险大、效益低的结果。因此,乡政府牵头组织成立“平和县立春养牛专业合作社”,在秀山、农家两个村试点建立肉牛养殖基地,以合作社作为经营管理主体,乡政府作为监管主体,形成“合作社+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养牛发展管理模式。
合作社有了,谁来带这个头?乡政府鼓励村里的致富能人、共产党员率先参与经营管理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为社员,雇佣贫困户务工放牛,实现统一采购牛犊、统一放养、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五统一”。贫困户务工放牛采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方式,目前两个基地共雇佣6名贫困人口,每人每月基本工资为1500元,年底根据个人表现,每人还可以得到相应绩效工资。在经营收益上,采用“三三四”的分红模式,即村财分红占30%,合作社分红占30%,贫困户分红占40%,有效调动村集体、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养牛产业的发展走向规范化。
此外,针对可能存在的牛病问题,乡政府派请养牛专家,指导两个基地建设功能、设施较为齐全的牛棚。技术人员定期到养牛基地检查黄牛生长状况,并提供技术指导。乡政府还通过为合作社购买财产保险,联系企业对接包销,帮助合作社降低各类风险。(记者 吴志润)
短评:政府统筹扶贫款购牛,成立合作社由党员能人管理,贫困户入社务工并无偿入股。总之,钱用在产业上,牛养到基地里。
扶贫款要怎么用?过去,有些地方领了钱一转手,就发到各家各户手里。于是总有这样的一幕:上午刚领到钱,中午乡间酒馆就热闹起来——马上有人忙不迭地去“大吃大喝”。这样的扶贫,效果可想而知。
扶贫离不开资金,但要让“钱活起来”,才能钱生钱。怎么个活法,钱要用到产业上,还得统筹用,攥紧拳头才有力气。平和长乐乡总结出符合当地特点的“兜底扶贫”做法。扶贫款拿到了,政府统一购买黄牛;牛也别散着养,成立合作社由党员能人参与经营,政府进行监管。在整个“造血”过程中,原料、销路、管理、技术指导全部有政府指导,“高手”帮忙。这样,钱活了,又不会“乱跑”。
另一方面,要让“人动起来”,就是要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等靠要是走不上小康路的。成立合作社,让贫困户参与务工并无偿入股,这样就把牛、产业、带头人、贫困户结合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形成简单的经济共同体,也能更好地改变贫困群体的精神面貌。 ☉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