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畜牧兽医局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初步构筑起具有青岛优势特色的都市型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畜牧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 2016年实施畜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年内力争发展微店网商40个、建成物联网应用模式园区场22个,实现动物冷疾病远程诊断服务。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实习生 王佳蔚
今年全市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在116万吨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围绕都市型高端特色现代畜牧业发展定位,控猪稳禽、重点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牧业,着力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
2016年,全市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在 116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68亿元、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580亿元,分别增长1.5%、9.5%。到2020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20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5%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养殖和初加工畜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85%以上的养殖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培育12个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退户建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两区一场”快速发展,近200个村退出传统庭院养殖,养殖总户数减少50%,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 85%以上,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市肉蛋奶总产量稳步增长,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和畜牧业产值分别达到116万吨、166亿元,比 2010年增长 5.4%和31.3%,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35.6%,全市畜产品自给有余。产业化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全市拥有国家级畜牧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8家,80%的畜产品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培育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12个;畜产品年出口额4.5亿美元,约占全省的1/3,肉鸡、肉兔出口分别占全国的1/10和3/5,畜牧业“接二连三”产业优势凸显,养殖、屠宰加工、兽药饲料、生物制品等本土企业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530亿元。
我市主推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成生态养殖场112处;实现畜牧业生产大县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全覆盖。
推广养殖档案管理“一本通”
坚持把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都市型高端特色现代畜牧业的主攻方向。实施“两区一场”建设工程,建成标准化示范场、退户建区(养殖小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共1175处。实施“十强十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山东新希望六和年销售收入达到502亿元,九联肉鸡达到75亿元。因地制宜推广大中小循环养殖模式,85%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90%以上。
推广养殖档案管理“一本通”,建立了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检疫检验同步、有奖举报等10项监管制度。五年来,全市共查处各类畜牧兽医违法案件1000余起,移交23起,未发生一起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改革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设置。另外,开发建设畜牧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开发建设了畜牧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目前已开发应用15个管理模块和APP,扩大了监管覆盖面、提高了监管效率。
建22个物联网应用模式园区场
今年将建成各类循环模式示范点15处以上,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公共服务、电子商务、行业监管、政务服务、精准管理和辅助决策六个方面加快实施畜牧业“互联网+”,加快改造传统畜牧业,年内力争发展微店网商40个、建成物联网应用模式园区场22个,实现动物冷疾病远程诊断服务。完善畜牧兽医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推进畜牧业安全在线化、数据化监管,规模化场、种畜禽场全部实现入网监管,实现对300处重点场所的实时监控。加强畜产品全链条安全监管,改进和加强屠宰行业管理,开展“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规范年”活动,规范执法行为,集中查处一批典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