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党员”梁启宏:
鼓足“牛劲”带乡亲发“牛财”
——记安龙县青松牧业合作社理事梁启宏
9月23日,笔者踏访安龙县戈塘镇,登上该镇鲁沟塘村山顶放眼望去,一栋两层小洋楼和一栋蓝色瓦面的钢架大棚在1000多亩松林的掩映下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蓝”的景致,那就是青松牧业合作社梁启宏的生态肉牛养殖场。
“我养的牛吃的是原生态的皇竹草、黑麦草和玉米秸秆,喝的是山泉水,呼吸的空气没有受到任何污染,都是纯天然的‘生态牛’!”梁启宏一边带领笔者参观自动吸水器、隔氧青贮池和成套人工授精设备,一边介绍说。
今年35岁的梁启宏是鲁沟塘村的“能人党员”,也是引领乡亲发“牛财”的一把好手。18年前,初中毕业的他不甘心在家务农,远走珠海打工,几年下来并没什么积蓄。2001年,在外发展无望的梁启宏打道回乡,和亲朋好友东挪西借凑钱在金矿开了一家小型转运煤场,由于市场需求量大,生意出奇的好,几年时间里,他便积攒了一笔不菲的资金。2007年,洞察到转煤生意难做的梁启宏,辗转到遵义贩卖辣椒,哪知没摸透市场行情,赔了个底朝天——6万多元全部打了水漂。生性倔强的他再一次外出打工,直到2011年返回老家修建新房。
说起与养牛结下的缘分,梁启宏打开了话匣子。
“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越来越优惠,何不在家干一‘仗’?”梁启宏说,2012年的一天,当他起身准备去广东的时候,受到一位在镇农业服务中心上班的同学“点拨”,彻底打消了他外出打工的念头。
当年过完元宵节后,梁启宏就着手与鲁沟塘村“两委”洽谈养殖场的选址、修路、修水池等占地事宜,通过协商,最后有18家农户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
2013年初,梁启宏以3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鲁沟塘村田边组70多亩荒山种植皇竹草和黑麦草,发动村民种植玉米秸秆,并以每斤1.6元或1.8元不等的价格大量回收,单就种植玉米秸秆,就为村民每亩地带来6000多元的收益。
在安龙县草地中心和戈塘镇政府的帮助下,梁启宏在2013年6月开始养牛,先后共得到圈舍建设、购能繁母牛补贴等28万元项目资金及1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的支持,加上投入自筹的122万元资金,建成了可存栏160头的1500平方米标准牛舍及青贮池、蓄水池等配套设施,今年4月份从威宁一次性运来22头牛。眼下,青松牧业合作社已养有安格斯、西门塔尔等杂交品种能繁母牛43头、种牛两头,已是戈塘镇重点培育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合作社之一。
得益梁启宏的示范带动,牙皂村的陆发院等村民,先后建起了自己的养牛场。大家有了问题,梁启宏就是技术员;村民缺乏资金,他就想办法帮助协调;村民缺少饲料,梁启宏又想办法帮他们调配。陆发院今年养了16头牛,从引进牛犊到育肥再到肉牛出栏梁启发全程式帮扶。“有了梁理事的帮助,我一点都不担心,今年我存栏的肥牛800斤上下的时候出栏,预计1头牛净收入6000元左右。”陆发院底气十足地对笔者说。
今年9月初,“青松牧业合作社”抢抓安龙县列为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县的发展机遇,已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采取合作社+农户(散养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购销”的“四统一”方式经营管理,将“能繁母牛散养”模式在全镇推广。目前,“青松牧业合作社”已扶持该镇鲁沟塘、牙皂、科发、大坝4个村85户群众走上养牛路。
“只要达到5头以上规模的散养户,我都不留余力地提供支持。”谈及通过推广“能繁母牛散养”模式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梁启宏的言语透露出十足的“牛劲”。(贵州省安龙县委宣传部 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