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支撑着全球乳制品价格的中国奶粉需求貌似也不灵了。全球的原料奶出现集体供过于求的情况:从6月1日以来,全球乳品交易价格指数下降超过16%,7月底恒天然公布其预期原奶收购价格从每公斤7纽西兰元下调至6纽西兰元。
南都君认为直接影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消费者能够得到部分实惠,但是也不能妄想奶粉价格会降太多。另一方面是国内乳企将受到又一轮的强烈冲击。
首先从消费者这一块讲起,此前奶粉价格高高在上的主力是进口奶粉,目前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对于奶粉价格还是“盯得紧”,再加上原料价格的下降带来的成本端境况的改善,进口奶粉必须“有所表示”,所以我们看到多美滋等大厂在近期都主动地降价。进口都降了,国内企业不管是出于讲政治还是保市场的目的,不得不跟,于是又有伊利圣元等国内乳企也跟着降价,而且有的降幅还不低,一下就打八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但是,消费者也只是部分得到了实惠,因为降价基本都是各个乳企的中低端品牌,大致局限于250元以下的档次。至于高端或超高端的产品,价格基本是纹丝不动。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普通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习惯的形成,再加上高价奶粉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一连串稳固的利益链,使得奶粉价格只能俯卧撑,不太可能有雪崩式的降价。
另一方面,对于国内企业,国际原料奶的下降未必是一件好事。虽然有些采用进口奶源的奶粉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但目前原料价格基本只占到产品成本的10%-20%,而其负面冲击的程度可能要远远大于正面的收益。因为,眼下竞争首当其冲的就是进口奶粉降价。进口奶粉在中低端下调价格,国内奶粉的价差就会缩小,这就会丢掉一部分市场,而国内企业如果选择跟进降价,则也可能会导致总体营收的下降,“左也是一刀,右也是一刀”。
另一边厢,国际奶价的下降,液态奶这一块的价格战已经开始了。此前一号店等电商领域的进口液态奶搞促销,价格直接拦腰一刀打五折。从数字上来看,金典和特仑苏250毫升的售价大致为4-7元,而进口牛奶则只有3-5元,对于液态奶这种差异化非常小的产品,加上很多巴氏奶和UHT奶都分不清的消费者,国产短期能靠着地头蛇的优势扛着,但是如果国际奶价长期处于低位的话,这场仗还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