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二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用执着信念抒写着一段段奉献的旋律。他,爱岗敬业,踏实工作,用无悔人生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就是县种畜禽监督管理站改良组组长麻艳军。一个平凡的畜牧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改良技术的“活字典”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一种优秀的职业品质。麻艳军多年来一直坚持这一理念,并不断把这一理念付诸于行动。
麻艳军从1983年起一直从事牛改良工作。他深知彰武是国家重点黄牛改良基地县,特别是近年来畜牧业迅猛发展,牛改良工作的责任重大。他起早贪晚刻苦学 习牛改良理论,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牛改良技术,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成长为全县牛改良的技术专家。2006年,单位任命他为改良组组长,负责全县牛改良工 作,他更加感觉到自己技术的欠缺,在如饥似渴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到外地学习先进的牛改良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天道酬勤,业道酬专。为加速牛改 良进程,麻艳军进行了充分调研,由过去单一从沈阳购进精液拓展至黑龙江、山西、上海、河南、内蒙等地,购进精液品种由澳系发展到美系、法系和加系,使杂交 优势凸显。全县17917头奶牛改良后,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平均提高700公斤,为养殖户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如今,麻艳军对牛改良的每个技术环节都如数家珍,对每个操作步骤他闭眼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对群众在牛改良中遇到的难题他都能准确解答,真正成为了牛改良技术的“活字典”。
服务群众的“老黄牛”
“我是农民的儿子,甘愿做一头老黄牛”。麻艳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实践中,他总是把服务群众做为工作的出发点,用自己过硬的业务技术本领服务于群众。他根据养殖户的需要不断创新牛改良工作方式与方法。为提高母犊产出 率,他引进性控冻精,使奶牛母犊产出率由50%提升到95%以上,而同月龄的公犊市场价为300元,母犊市场价为3000元,大大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 益。麻艳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持之以恒开展下乡服务,全县24个乡镇他每年循环下乡26次,行程近3万公里,无论是多么恶劣的天气都无法 阻止他前行的脚步。2009年12月,连续多日降雪后,为了不耽误输精时间,他依旧在风雪中把精粒送到了百里之外的大四家子乡扎兰村衙门屯。他已记不清下 乡的路上有多少这样恶劣的天气,冬天一身霜、夏天一身汗、春秋一身沙的工作环境他早就适应了。
无私奉献的“活雷锋”
因为爱,所以执着;因为爱,所以奉献。麻艳军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工作,也为这份爱奉献着自己的人生。
作为改良组组长,麻艳军既要筹划改良全局工作,又总是把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精液发放工作留给自己。在零下196度的液氮罐中取出精液,如果计数精 粒时的动作慢,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就会影响精粒质量,甚至膨胀破裂。每每下乡,伴随而来的都是手指冻掉一层皮。常年和零下196度的液氮打交道,再加小 心也会经常溅到皮肤上,立即会被冻伤,在他的身上这样的冻伤随处可见。
由于常年的奔波劳累,再加上饥不暇食,严重影响了麻艳军的身体健 康。2007年,他越来越消瘦,体重一下降了20多公斤,而原本1.5的视力,现在看东西模糊了,取放精粒全凭感觉,可他依然坚持在工作一线。在大家的劝 说下,他才去了医院,检查发现是严重糖尿病并引发视网膜充血,不及时手术,有失明的危险。他无奈地放下心爱的工作接受治疗。手术后,他不顾医生要求至少休 息半年的叮嘱,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他说:“我爱这项事业,我离不开我的工作。”现在,他每天下乡都要带着两样必备品,一是药,二是 无糖饼干。每当吃着爱人给他预备的无糖饼干时,他眼里总是含着泪花,心里总有丝丝的愧疚。
在麻艳军的努力下,全县牛改良进程不断加快, 黄牛改良数量由每年5000头到现在的每年20000头,奶牛改良由每年3000头发展到每年11000头。牛改良工作赢得了群众和上级部门的认可,彰武 县连续4年获得“辽宁省肉牛改良繁育先进县”,他本人多次被评为畜牧系统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
凭着对改良工作的忠诚和热爱,麻艳军依旧执著、坚韧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他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全部融入改良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